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1-08-11 17:28:15   来源:太原市委宣传部 太原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沿着东山上的公路盘旋而上,来到郝庄镇董家庄村,一条条通村路绿树掩映,白墙灰瓦的民房引人注目,宛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恬静优美的村庄正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巨变。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董家庄村位于太原市东山地区,现有村民47户、126人,总面积5375.5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人少、地大村小的山区村庄。以前的董家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们出行,路的一面是村民家,另一面是一条沟。老百姓出行艰难,由于道路比较窄,时常会出现骡子、拖拉机翻到沟里的情况。全村大部分耕地为山坡地,村民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靠天吃饭,产量低、收入少,加之前些年人们在这里挖煤、开采石料,植被水土惨遭毁坏,山体满目疮痍,寸草难生,村集体经济自然也十分薄弱。村两委班子苦苦思索,积极探索出“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昔日的董家庄村)

政府支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缺什么就建什么。面对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村干部积极与镇领导及区直单位协调联系,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动员村民出资出力,修建通村公路,改善农田水利等,补齐村内的基础设施短板。现在的董家庄村,硬化主干道1100米、小巷5条,实现了硬化村道全覆盖;新打深井一眼,清水直接输送到村民家里,告别了长期以来靠手提肩背用水的状况;修建了村级办公室、党建活动室、农民休闲健身广场,打造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全面完成“煤改电”工程,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路面硬化了,村庄绿化了,街院净化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奔头。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企业投资:筑牢产业致富基石

昔日的董家庄经历了采矿挖石、生态脆弱的阵痛,经历了人往山外跑、生活没着落的窘境。村两委团结一心谋出路、求发展,充分利用村庄地处省城近郊的优势,确定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成功与山西东林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董家庄生态休闲田园综合体项目——森栖小镇,打造以“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化休闲、绿色康养”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文旅项目,为省城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游玩的好去处。森栖小镇分期进行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2亿元,第一区域生态修复休闲体验区已进入试运营阶段,造型别致的民宿、精巧优美的小湖、水池中嬉戏的白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建设状态。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有了产业,村民才能创收,合作才能持久。”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明介绍,企业在这里重点发展民宿项目,以土地入股、合作分红等形式与村民共建共享。产业的发展成为村民致富的可靠载体,广大村民纷纷投入到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之中,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如今的董家庄村)

村民参与:充满致富动力

企业的入驻激发了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更增强了村民自力更生的能力。现在有30多位村民在森栖小镇打工,村里还为村民提供了护林防火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村民纷纷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发家致富。村民金莲梅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而且每月挣的钱不比外面少!”同时,村里还为全村9名困难村民发放了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也实现了全覆盖,为村民健康撑起保护伞。村民积极想点子、找路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家致富,生活越来越好,口袋越来越鼓。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村两委带头干成为发展“领头羊”,引进企业入驻栽下“摇钱树”,村民积极参与跑出致富“加速度”。昔日的贫困山村,努力实现了它的华丽“蝶变”,董家庄村成为了村民的幸福家乡。  (郭利明)

昔日贫困山村 今日美丽乡村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的华丽“蝶变”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