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签约总投资额约173亿元 珠海市香洲区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

发布时间:2021-03-29 16:25:59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21年3月29日,珠海市香洲区在珠海度假村酒店星光会议中心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会上,36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签约总投资额约173亿元,大会通报了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市级以上创新奖励单位47家(次),表彰了“2020年香洲区知识产权十强企业”等香洲区优质创新企业45家(次),宣布香洲区产业链链长顾问名单并为产业链顾问颁发聘书。

签约总投资额约173亿元 珠海市香洲区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

一直以来,香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区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92%提升到2020年的3.2%;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6.7件/万人,位居广东前三,年度有效发明专利量1.15万件,增长30.5%,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分支机构3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109个,占全市的25.4%。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25家增长至2020年的552家,占全市的26.4%。圣美生物等19家企业入选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格力电器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艾派克、天威飞马、溢多利等13个科研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三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香山人才计划”,去年投入人才资金达1亿余元,培育、引进各类人才5000余名。出台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和天使投资基金。孵化链条不断完善,共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含众创空间)16家,面积21.37万平方米,数量位于全市第一。

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齐英在会上指出当前香洲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园一镇一廊一带”蓝图已定,正开足马力全面推进,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给予“三个一脚踢”支持南屏科技生态城建设,以及明确土地出让地价优先保障三溪科创小镇开发,为两大平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一大批百亿级项目正加快推进,如九洲湾、城市之心、凤凰谷、世茂港珠澳(珠海)合作创新中心等,香洲建设创新创业之城大有可为。

当前,珠海发展的重大利好接踵而至,前段时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明确支持珠海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国家支持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也即将出台,这些必将让珠海重新回到聚光灯下。香洲经济总量占全市近一半,2020年全区GDP1557亿元,占全市的4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2亿元,占全市的36.8%;服务业增加值986亿元,占全市的5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亿元,占全市的77%。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2025年全市GDP突破6000亿元、人口突破300万,作为珠海的主城区和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香洲区站在全市发展大局,主动加压,对未来发展作了再思考、再认识、再动员,打造良好宜居宜业环境,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学习和借鉴深圳在创新发展中打造华为、腾讯等国际一流企业所取得成功经验,加大创新资金投入,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不断做大做强香洲经济。提出了抓住“一个中心”、实施“双轮驱动”、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个支撑”的香洲高质量发展思路,到2025年GDP要达到2500亿元,为全市经济撑起半壁江山。

当日,香洲区与暨南大学科技园(二期)、中国平安 珠海智创科技港、中俄(珠海)国际技术创新港等36个重点项目签约。大会宣读了《香洲区人民政府关于获市级以上创新奖励单位的通报》和《香洲区人民政府关于表彰香洲区优质创新企业的通报》,对一批对在专利申请、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为香洲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的企业予以通报和表彰,同时邀请深圳德讯证券顾问有限公司携旗下大德周报作为特色案例进行主题演讲。

会上,香洲区推出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区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6位区领导任“链长”牵头统筹,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李德仁院士、张维岩院士、杜如虚院士、吴汉明院士等4名院士,以及董明珠、郭炜炜等5名企业家担任顾问,瞄准人工智能、光电、智能制造、健康、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创意等六大产业,通过领导的牵头统筹、顾问的资源导入,着力“强链补链”,实现重点产业“链式聚变”。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齐英为9位顾问颁发了产业链顾问聘书。会议特聘嘉宾李德仁院士作了重要发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结束后,香洲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香洲“一园一镇一廊一带”发展规划、建设情况和创新驱动发展若干措施、强化企业服务若干措施等专项政策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