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发布时间:2022-03-29 09:58:26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几年随着人们居家生活时间的增加,对于居家健康愈发关注,人们的清洁观念与清洁习惯也在不断进步。

近日,戴森发布的《全球灰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了不同家庭的清洁观念和习惯差异,并深入研究了他们对于室内灰尘及其潜在健康危害的理解。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1个国家的12,309名受访者进行了调研,其中82%的中国受访者已经意识到室内灰尘可能引发疾病(如哮喘);约半数的中国受访者家庭表示之所以想要清除灰尘,是为了避免家人健康受到灰尘威胁。这两项认知数据均高于全球平均。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看不见的灰尘”仍是中国受访家庭认知和清洁上的盲点。报告显示,仅3%的受访者认为屋内尘螨的排泄物也是灰尘的主要来源之一,36%的中国受访家庭对于尘螨排泄物是灰尘的关键成分之一感到惊讶,这一占比则是所有被调研国家中最高的。一方面,中国受访者对于灰尘的认知虽然相对领先,但仍然不够了解灰尘威胁人体健康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更多受访者表示居家环境中的灰尘情况感到“极度担忧”,也促使人们更加频繁地进行居家清洁,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勤而不精”的怪圈,忽略了“看不见的灰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科学的灰尘认知来扫除家居清洁中的“盲点”?并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清除“看不见的灰尘”呢?

“看不见的灰尘”及致敏“元凶”尘螨排泄物

当人们肉眼“看不见”灰尘,也不知道灰尘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具体成分和原因,自然而然也会忽略了家中这些“看不见的灰尘”的清洁。报告显示,人们在日常居家清洁中处于“被动清洁”——52%的中国受访者在肉眼看到灰尘时才会打扫清洁。然而,居家环境中包括沙发、床褥、窗帘等在内的室内软装,作为容易滋生尘螨、积攒尘螨排泄物等这些“看不见的”的灰尘的“温床”,依然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清洁盲区。尤其是床垫,尽管人们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但仍有接近七成(69%)的中国受访者在日常清洁中仍忽略了床垫除尘。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如果家中有看得见的灰尘,说明看不见的灰尘已经积累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了,” 戴森微生物学研究员Joanne Kang说,“所以清洁的时候不止要关注硬质的表面,软质的家居物品表面也需要关注,它们往往也是居家清洁中常见的盲区。我们在灰尘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它潜在的危害就会累积得越多,越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威胁。”

事实上,灰尘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的皮屑。一个人平均每周会掉落约15.12克的皮屑,大概是5个乒乓球的重量,成为尘螨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尽管尘螨本身并不能够伤害我们,但尘螨排泄物确实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然而报告显示,仅有23%的中国受访者认识到尘螨排泄物是可能引发过敏症状的主要诱因之一。显然,大多数受访者仍然不了解灰尘中可能引发过敏症状的 “始作俑者”。

“当人们安然就寝时,人们脱落在床上的皮肤碎屑和排出的水分也为屋尘螨营造了食物丰富、湿度适中的乐土:一个人在8小时睡眠中所脱落的皮屑可供数万只屋尘螨食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卫涛涛博士表示:“螨虫的排泄物是典型的过敏原,可以在敏感人群中引起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出现皮肤瘙痒、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哮喘等疾病的反复发作。”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对于家有爱“宠”的人们来说,维持家居环境中的洁净是常见的困扰之一,而尘螨排泄物相关的清洁问题则需要引起更多重视。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三的受访宠物主不知道作为常见过敏原之一的尘螨排泄物也会附着于他们的宠物身上;仅有不到半数(41%)受访宠物主会对宠物窝进行日常清洁,而宠物窝也是尘螨滋生的重要场所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庭环境中的屋尘螨及其排泄物微颗粒主要集中于皮肤碎屑较多的床褥、宠物窝、沙发、地毯等处,但也可以随空气流动扩散并沉降于家具底部、顶部、墙角、布艺装饰物等。

“无效除尘” VS 科学深度清洁

即使我们认识到那些“看不见的灰尘”的问题所在,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清洁呢?

Joanne Kang以床垫来举例,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去清洁里面滋生数百万的尘螨包括它的排泄物。“三个清洁原则,首先是彻底地清除尘螨本身。第二,清洁它的排泄物。第三,我们要清洁尘螨食物来源,即人身上或者宠物身上的皮屑。从这三点来讲,选择吸力强劲的吸尘器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吸尘器本身的整机密封过滤性能。如果吸尘器的密封性能不好,污染颗粒物很可能从机身泄露,被再次排出到空气当中,造成清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对此,卫涛涛博士表示,“ 鉴于屋尘螨排泄物主要以粒径10-40 微米的微颗粒形式存在,为防止二次污染,需选用具备HEPA 高效滤网和整体密封的真空吸尘器。”

戴森三十年灰尘研究 以科技助力构建家居健康

其实,戴森已持续致力于研究真实家居环境中的灰尘问题长达30年之久。戴森相信,只有了解室内灰尘复杂的组成,才能使戴森吸尘器产品更好地应对真实居家环境中的清洁问题,因此特别成立了尘螨培育实验室,并将科学实验的洞察运用到产品研发中,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清洁方案。

基于多年的灰尘研究成果,戴森提出了深度清洁的四大考虑维度——首先要注重细节,才能做到针对微尘全面、精准地清除;其次,清洁需涵盖多个维度,包括床褥、沙发,以及避免清洁过程中空气的“二次污染”;第三,深度清洁应该是切实、“看得见”的,以科学数据证明为人们消除疑虑;第四,拥有高效、长久可靠的清洁方案,做到有效清洁、没有灰尘遗漏,是健康的家居环境的基础。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以戴森迄今最智能、最强劲的V15 Detect无绳吸尘器为例——“可视化”清洁科技让“看不见的灰尘”无处遁形、230AW强劲吸力实现高效除尘、整机密封HEPA过滤有效防止“二次污染”,丰富的吸头配件实现整屋覆盖“多维立体”清洁……每一处创新的产品设计都是基于深刻的消费者洞察,为用户带来科学高效的深度除尘方案,守护居家健康。

对于“可视化”清洁技术的研发,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表示,“帮助人们理解清洁‘看不见的灰尘’重要性的第一步,就是让以前‘看不见的灰尘’现在都能‘看得见’,这也是我们设计‘可视化’技术的初衷。”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可视化”的第一步——激光探测技术:搭载于在纤巧软绒吸头上的绿色激光二极管,能在离地 7.3 毫米的高度,以向下1.5° 的精准角度,从刷条的底部照射而出安全等级高、方向性佳的绿色激光,使灰尘阴影与地面形成鲜明对比,让肉眼不易见的微小颗粒在绿色激光的照射下清晰显现,避免用户对于灰尘的遗漏或者反复清洁;其次,V15配备的压电式声学传感器,对吸入的灰尘进行每秒15,000次的监测和统计,结合戴森的独特算法,将各种灰尘的数量和大小分类、实时显示于LCD显示屏上,为用户提供直观科学的除尘证明。

看完戴森《全球灰尘研究报告》 你还敢忽略家庭清洁中的这些盲区吗?

针对灰尘颗粒物可能“四散逃逸”而引发的“二次污染”问题,工程师们还为戴森V15无绳吸尘器配备了整机密封HEPA过滤系统,吸附并锁住 99.97% 小至 0.1 微米看不见的颗粒物,并排出洁净空气。同时,戴森吸尘器整机各个组件的连接处都有进行整机密封的处理,能够确保在过滤和尘气分离过程中不会有污染气流泄露,有效防止灰尘回到空气中,避免家庭清扫的二次污染。

除此之外,面对床垫、沙发、宠物窝等软装家具,戴森V15丰富的吸头配件能帮助用户轻松实现覆盖整屋的“多维立体”清洁。值得一提的是,戴森V15无绳吸尘器搭载的防缠绕螺旋形吸头,采用锥状的刷条和特定角度的刷毛,可将吸入的毛发螺旋甩入集尘筒,避免头发缠结在吸头刷条上,尤其对养宠家庭而言,家中宠物毛发的清洁工作更为便捷。在强效模式下,防缠绕螺旋型吸头还能深层吸除床垫、沙发深处的尘螨,守护睡眠健康。

创新始于微末,科技服务生活。正如戴森相信“只有真正了解家庭灰尘的复杂结构,才能更好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用户真实的问题。”每一次产品迭代、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戴森从创始之初就始终坚持“解决他人容易忽视的问题”的信念,是“帮助消费者打造更洁净、更健康、更安心的居家环境”的长久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断以创新技术帮助更多人打造洁净的居家环境之外,自2017年起,更是在中国持续进行“灰尘教育”,推出《中国三大城市室内灰尘白皮书》、中国家庭除尘纪录片、《中国新中产家庭“清洁观”报告》等深度内容,肩负起灰尘知识和科学清洁普及的责任。

对此,胡宏飞也分享到戴森对中国家庭的重视,“通过在中国本土的灰尘调研,我们希望可以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数据的反馈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设计出更加适合中国家庭的产品。”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