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内蒙古政府召开全区工业能源交通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01-06 23:42:36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内蒙古政府召开全区工业能源交通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走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业能源交通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业信息化、能源、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积极抗击疫情,全力以赴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一是全力抓医用物资保障。一方面加大物资采购力度;另一方面全力启动区内企业生产、转产,自保自救。全区共有44家企业生产或转产医用物资,全部满负荷生产。由于组织有力、行动迅速、措施果断,迅速扭转了防疫物资极度紧缺的局面。


  二是全力抓交通运输保障。成立专门指挥协调机构,24小时协调调度重要物资、医患人员车辆运输情况,确保了人员物资运输安全。密切与邻省地区联动,公安、交通齐上路,迅速打通了交通堵点。


  三是全力抓能源保障。一方面紧急启动煤矿复工复产,用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产能由疫情初期不足20%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一企一策实时调度电煤供应,没有一家电厂、没有一户企业因能源供应影响复工复产。


  四是全力抓企业复工复产。由于调度及时,措施精准,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企业复工复产率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到4月20日,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95.8%。


  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方面,一是实施好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165.5万千瓦,15.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35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从中持续受益。二是深入推进电网改造升级。截至11月底,农网改造升级完成投资36.44亿元。三是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保障水平。66个交通扶贫重点旗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76%。四是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全区贫困村光纤、4G、宽带通达率分别达到99.3%、98.83%、99.9%。五是大力推动网络精准扶贫工作。截至10月底,精准降费惠及13万贫困用户,累计让利总额4716万元。


  防风险方面,一是如期完成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任务。二是严防国有企业金融风险。稳妥化解了内蒙古能建集团、矿业集团和高路公司债务风险。推动了蒙能建债务优化重组。


  污染防治方面,一是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377处火点已全部完成治理。全区64个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区煤矿回采率达到76%,全国领先。二是积极推进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实施节能改造规模297万千瓦,已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改造目标任务。


  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强化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强化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稳定了工业经济基本盘,提升了产业链水平。今年1-11月份,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装备制造业增长达41.2%,农畜产品加工同比增长8.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8.1%,分别快于规上工业7.5、41.4、8.5和8.3个百分点。


  一、产业链水平加快提升。一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全区风电制造企业40家,有整机、叶片、塔筒、法兰、电机等全产业链。光伏有单晶硅、多晶硅及切片、组件企业22家,呼和浩特单晶硅产能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形成了较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二是新材料重点做强做优做大稀土、石墨(烯)、铝后加工产业。稀土产业原料世界首位,功能材料全国前列,终端应用也已起步,生产镍氢电池、核磁共振仪和小批量的永磁电机等。石墨(烯)产业现在已积累了30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6大类20多个品种,负极材料做到全国第一。铝后加工产业,我区现在电解铝就地转化率50.4%,铝后加工已延伸到14种。三是新型化工产业,PVC、甲醇、烯烃、电石、聚氯乙烯、多晶硅、单晶硅等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在20-30%,特别是由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盐化工耦合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链,形成了8个中类38个小类的产业体系。四是农畜产品加工,乳品加工,伊利由去年的世界第8位跃进第5位,蒙牛由第10位跃进第8位,伊利乳业正在建设8大乳品基地。肉类加工,目前,初步形成“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高档肉制品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全产链发展模式。羊绒加工,产业从业人员7万人,形成以精深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产业园区、以无毛绒生产及羊绒衫加工为主的巴彦淖尔产业园区等5个产业园区。五是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涵盖化学药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蒙药和中药饮片、兽用药品、医药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六稳”“六保”任务扎实推进。一是市场主体稳定,1-10月份全区工业企业户数42240户,比去年底增加1356户。二是就业群体稳定,10月底工业园区就业人员达到88.1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万人。三是企业生产信心稳定,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来看,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10月达到51.4%。从用电量来看,1-10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长6.4%。从内蒙古物流业景气指数来看,连续7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10月份达到54.7%。


  三、园区集约集聚作用明显。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业园区优化调整实施方案》,目前工业园区总产值接近1.2万亿元,产值超百亿的32个,百亿园区产值占比达78.9%。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约220亿元,重点支持206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新基建加速推进。在数据中心建设上,华为北方云二期、阿里信息港投入运营,快手、中国银行大数据中心、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项目开工建设,大数据装机能力达到120万台、位列全国第一。在5G基建和应用上,建设基站突破1万个,基本实现盟市驻地城区5G网络全覆盖。同时,全面推进2020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4G网络覆盖)建设工作,呼准鄂铁路沿线实现4G网络全覆盖。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上,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开通试运行,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自治区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


  五、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原煤、水泥、硅铁、烧碱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达到3.6、79.4、1763.6、381.7千克标准煤/吨,分别比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低1.5、8.6、6.4、118.4千克标准煤/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7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8.2%,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6.3立方米。创建绿色工厂102家、绿色产品31个、绿色供应链4条、绿色园区15个。前三个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


  在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延链补链强链并进,整合改造提升并行,现代能源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明晰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发布了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指数,这是全国首支评价能源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数,是全区能源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成立了现代能源经济研究院,现正进行氢能、储能、新能源装备等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央企民企的参与和合作。开展了重大工程示范,在乌兰察布开工了全国首个“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在通辽开工了全国首个“风光火储”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多种绿能互补、多类储能综合利用的智能园区。从明年起,国家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自治区牵头组建了呼包鄂乌和上海嘉定的城市群,鄂尔多斯市同时加入了上海城市群,乌海加入了河北城市群。


  二是抓好现代能源经济重大项目。今年全区实施的92个亿元以上能源项目,完成投资548.2亿元,为稳定全区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电方面,重点推进24个规模2838万千瓦煤电项目建设,今年投产煤电项目4个、装机401万千瓦。新能源方面,重点推进风电、光伏的规模化、基地化建设,解决小散、效益低下的问题。今年投产新能源装机455万千瓦。


  三是深化供给侧改革。今年退出和核减煤矿13处、产能2125万吨,“十三五”以来累计化解过剩产能6315万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3.7倍。今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79.2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生产环节上,大力推进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改造。在智慧矿山上,启动“中国移动5G+智慧矿山燎原计划”,成立了“5G+无人矿卡联合实验室”,挂牌“5G+智慧矿山示范基地”,先试了全国首个白云鄂博和麻地梁煤矿、黑岱沟煤矿无人驾驶新能源矿车应用示范项目,同时,建设智能开采工作面11个,建成智能变电站432座。在交易环节上,推动煤炭、煤化工等全国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煤易通科技公司煤炭智慧运销平台列入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在电力输送上,已投运5条特高压、11条500千伏超高压外送电通道,外送电范围扩至华北、东北、华东、宁夏、陕西、蒙古国。在运输环节上,重点推动能源运输环节的电动重卡替代。


  通过多措并举,持续发力,能源经济实现了煤炭产能、电力装机、风电装机、发电量、外送煤炭和外送电量“六个全国第一”,能源工业增加值、能源行业实现税收、利润均占规上工业的“三个全区半壁江山”,风、光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超过电力总装机的1/3,形成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十三五”期间累计新能源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16%。智慧矿山、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在综合交通发展上,突出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聚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交通支撑保障作用凸显。


  公路方面:2020年全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2亿元以上,公路建设规模1.89万公里。全区12个盟市实现高速公路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相连通,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其中64个通高速、39个通一级),21个出区高速公路通道、23个出区一级公路通道全面建成。


  铁路方面: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建成运营;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集宁至大同高铁开工建设;全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02公里,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48万公里,其中高铁405公里。


  民航方面:呼浩特新机场全面开工建设,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既有运输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2020年重点推进通用机场项目11个,全区民用机场数量达到40个,居全国第2位。


  发布会上,自治区工信厅厅长李仲开、自治区交通厅厅长白智、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胡丰、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高世勤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结合“十四五”规划,下一步自治区工信厅对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李仲开: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发展,2018年以来,自治区本级共投入专项资金22.2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资金220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支持项目206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渣场存储能力16亿吨、处理污水能力81万吨/日、供热面积2466万平方米、供水气能力134万吨/日、管网长度254公里、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区本级计划投入50亿元,带动全区500亿元以上重点用于工业园区硬件、软件建设和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硬件设施。我们将分类型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园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为企业入驻园区打造更优的硬环境。规划到2025年,全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100%,中水回用率90%以上。


  二是全面实施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将在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一平台(数据感知平台)、两中心(智慧运营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六系统(经济运行、能源消耗、安全应急管理、环境监测、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系统)”,为企业入驻园区打造更优的软环境。力争2021年全区智慧园区建设覆盖率60%,2023年全部建成投用。


  三是建设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努力打造一批千亿级工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5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个,千亿园区5个。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区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白智:“十三五”期间,我区以建制村嘎查通硬化路、扶贫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农村牧区公路通畅水平,累计完成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投资755亿元,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6.55万公里,实施农村牧区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6万公里,改造农村牧区公路危桥771座。到年底,农村牧区公路通车总里程预计达到16.9万公里,较“十二五”新增通车里程2.4万公里。实现所有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嘎查全部通硬化路,一个以县级公路为脉络、以乡级公路为延伸、以村级公路为补充,连接国省干线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我区还积极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8个,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5个。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支持,全面推进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一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二是加快较大人口规模(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75%以上。实施农村牧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改造农村牧区公路现有危桥,大力提升运输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养护,推行农村牧区公路“路长制”。四是全力提升农村牧区运输服务水平,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建设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物流、电商、信息、供销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记者: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请问我区光伏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取得哪些成效?


  李理:自国家2017年实施光伏扶贫以来,自治区能源局会同自治区扶贫办等部门全力推进光伏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覆盖面广。2017年至2019年,全区共建设光伏扶贫电站165.5万千瓦,覆盖全区11个盟市、2335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盟市覆盖面达到91.7%、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面63.4%。全区光伏扶贫电站优先上网、全额消纳,截至2020年11月,已累计发电50.8亿千瓦时,电站运行情况良好。


  二是惠及人口多。2020年2月,我区光伏扶贫电站全部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全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能够惠及15.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党和政府送给贫困村的“阳光存折”。


  三是受益时间长。光伏扶贫可持续收益长达20年,在产业扶贫中受益时间最长。


  四是收益来源稳。自治区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光伏扶贫一次投入、长期受益,是一项有阳光就有收益的扶贫工程,扶贫收益来源最稳定。


  五是参与感和获得感实。光伏发电收益主要用于开展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和奖励补助扶贫,为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区光伏扶贫设置公益岗位3.4万个,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3.34万人,已发放岗位工资1.32亿元,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记者:2016年,自治区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请介绍一下目前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胡丰:四年多来,自治区全面推进大数据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改革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若干政策和促进数据中心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呼和浩特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试运行,建成5G基站超过1万座,全区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20万台。


  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制定出台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20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4%,全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工业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


  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全区统一政务服务门户和“蒙速办”移动端上线运行,累计接入自治区本级特色应用51项、盟市特色应用224项,累计新增注册用户204万。建成自治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和信用信息基础信息资源库。推动市场监管、食品安全等社会治理大数据创新应用不断深化,形成了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数字社会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保”、“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区社保12333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保缴费、社保参保、异地就医备案、医保消费等业务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治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实现盟市、旗县全覆盖,305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互联互通。全区三级医院和95%的二级医院可以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全区三甲医院普遍开通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服务。


  记者:“十四五”期间,全区还有哪些高铁项目要接着推进?另外,我区通用航空产业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高世勤:“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建设完成集宁至大同、包头至银川高铁(含巴彦浩特至银川支线),以及锡林浩特至太子城快速铁路,开工建设鄂尔多斯至榆林至延安高铁、包头至鄂尔多斯高铁。


  在通用航空产业方面,“十三五”以来,我区A1级通用机场建设和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处于全国前列。总体来看主要成效有两支撑三效果:


  一是自治区出台了促进通航发展的政策。


  二是自治区建立了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是掀起了通用机场建设高潮。全区新增兴安盟五岔沟等7个通用机场,总数达到20个。新开工敖汉旗等5个通用机场,在建项目达到7个。乌审旗等9个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四是通航短途运输业蓬勃兴起。今年,全区又新增2家通航企业,总数达到14家。镶黄旗、阿鲁科尔沁旗通用机场先后开通短途运输航线,全区共开通短途运输航线20条,比去年增加4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治区是全国短途运输飞行量最大、运营航线最多、载客人数最多的省份。


  五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乌兰察布市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举办了首届国际暂停运行和退役航空器综合处置研讨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以航空器储存、拆解与维修维护中心为核心项目的航空产业园建设。呼伦贝尔市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通用航空在农、林、草和防疫、电力、急救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扩大。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