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傍晚6点,一辆满载着一箱箱物资的货车停靠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某小区侧门,志愿者们正在此守候,接下来的4小时,他们开始了忙碌的物资分发工作。
这是该小区封闭管理的第11天。这段特殊时期,由居民们自发组建、居委会指导的“物资保障群”,迭代出了“邻里帮”群组,该群还在不断吸纳新成员;有人主动拿出“小蓝甲”,只为让志愿者多层防护;有人暖心提醒,不要让志愿者累着;静谧深夜,线上健康心情工作坊里,人们分享担忧、吐露心声,彼此支撑、抚平焦虑。
十一天来,在疫情防控下诞生的“邻里帮”群组,重塑着大家对社区邻里关系的认知。即便之前彼此互不相识,但“请你一定平平安安”。这是一种“守望相助”,更是一种“情感共鸣”。
“十几天里,我多了上百个好友,浓浓的人情味在这个特殊时期喷薄而出。”收货、分拣、确认提货清单……忙碌了一整天后,志愿者王栋直至深夜才得空回味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并在键盘上敲下了这行文字。这是他第一次做志愿者,起因是组团者“宇妈”想建一个“物资保障群”,保障居民“菜篮子”。没有多想,王栋第一时间参加。短短几天,志愿者团队壮大至百人。如今,这支队伍不仅负责社区数百户居民的物资采购,还承担政府爱心物资的发放任务。
为保护居民健康安全,每次物资转运都要经过复杂有序的消毒流程。卸货前、理货时都要用消毒液消杀,发放时再用酒精消毒。成百上千份物资,件件如此。这背后也意味着志愿者们庞大的工作量——无数次弯腰、无数次捡拾。
“人与人的情感总是互相的。”一次次物资发放中,浓厚的邻里情悄然生长。有一次,志愿者们的防护服库存快见底了。组织者试着在群组里“众筹”,一位热心居民立即回应,“我家有30件防护服,马上来取吧”。
有人慷慨解囊,也有人心系他人,不为“大白”添麻烦。眼见群组物资需求旺盛,部分群友主动站出来暖心提醒:“我们要尽量提点刚需、自觉减少‘购物车’,为志愿者减负。”
特殊时期,“足不出户”也为不少人带来焦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解封”“防疫政策有没有更新”“小区物资订购何时发布”……
这两天,一个社区健康心情工作坊“上线”。原来,志愿者健康心情团队借鉴了国外互助组模式,想让“宅家”居民分享各自内心感受。
“我的初衷是想让有同样遭遇的人们,在这个平台获得情感上的彼此支持。”志愿者郭钟锴说。在这个畅所欲言的工作坊里,居民们听到了邻居们的种种心路历程。有妈妈担心自家物资储备不够,有独居“90后”焦虑工作受影响,有退休老人因不再能到公园漫步而惆怅。一句句心声吐露出担忧,也及时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彼此安慰。讲述完担忧后,人们也分享“足不出户”期间的暖心故事。“每次靠在窗边,看着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冲在志愿服务一线,很受鼓舞。”一位老人说,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自己也想加入。
为不确定性而担心,每天关注大量信息,负面念头渐渐滋长……在郭钟锴看来,“这实际上也是此前积累的压力反应,借由同伴间的互相疏导解压,就能及时降低压力反应,建立起积极的正能量情绪”。(记者王嘉旖)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