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江苏宿迁:绿色水美 文旅融合 聚力打造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

发布时间:2022-04-06 22:01:12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黄河故道贯穿宿迁,串起沿线五条河流,连通南北两湖,是江苏省宿迁市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水利专项工程建设,建成黄河故道文化高地,是2021年宿迁市两会期间提出的重点议案、提案,经过一年的时间,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旧貌换新颜,迸发新活力。

江苏宿迁:绿色水美 文旅融合 聚力打造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

古黄河调度闸口

由绿变金 打造古黄河绿色水美工程

在古黄河调度闸口,新建的调度闸已经基本完成,中孔33.6米宽的节制闸、两侧各5.4米宽的液压启闭机室和8.3米宽的固定坝。“以前就是一个橡胶坝,现在建好以后,对于我们周边的老百姓来说太好了。”宿迁市宿城区支口街道居民孙建说。

黄河故道在宿迁市境内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具有排涝、灌溉等重要功能。2020年,宿迁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打造全流域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

“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首先要建立河湖连通体系,构建流域间和区域间的连通供水体系。”曹建南掷地有声。2021年宿迁市两会期间,宿迁市人大代表曹建南联合10名人大代表共同提交议案。

宿迁市水利局作为主办单位,围绕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水利工作,推动黄河故道“由废变古,由古变绿,由绿变金”。2021年共推进10项工程建设,总投资29.6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11.09亿元。

“2022年我们将全面抓好水专项规划落地实施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充分融合水文化理念,建设水文化主题公园,水情教育展示馆,持续实施蓄水、排水、农水配套等9项工程,计划投资3.55亿元,年度实施投资2.67亿元,努力将黄河故道打造成为人民满意的幸福廊道。”宿迁市水利局建管中心主任胡继成表示。

宿迁市水利局以坚持以水安全为主线,着力推进黄河故道全线水工程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为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则深挖古黄河文化底蕴强底色、推进产业融合增成色、完善配套服务显特色,对沿线重点项目进行“串点”,满足游客文化体验、生态观光、酒都体验等个性化需求。

江苏宿迁:绿色水美 文旅融合 聚力打造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

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

文旅融合 建设古黄河故道文化高地

“以古黄河文化为载体,让廊道建设展示好宿迁特色文化。宿迁市文化艺术界去年提交了《努力把宿迁建成黄河故道文化高地》提案。”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刘宝石说。

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地处宿城区蔡集镇西北方向,天然湖面达300余亩,周围高树林立,自然风光秀丽,规划布局了“一湖两核六板块”,打造以高端度假为主,游乐、观光并重的一站式复合型农文旅景区。

围绕宿迁古黄河沿线文化特色,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园等公园,启动皂河龙运城、朱海·牛角淹生态旅游及水环境修复、新盛街等项目,形成“一径、多园、多点”文旅项目布局。

江苏宿迁:绿色水美 文旅融合 聚力打造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

古黄河风光带公园美景

在宿迁市古黄河文化公园建设现场,现场项目负责人正在查验当天的施工进度。“古黄河文化公园是集绿色生态、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公园,包括星宿海广场、滨河步道、水滴雕塑、黄河文化展览馆等,建成后,市民又多了一个好去处。”黄河故道文化公园项目部工作人员夏雪青说。

江苏宿迁:绿色水美 文旅融合 聚力打造古黄河“生态富民廊道”

古黄河风光带公园美景

厚植文化,追溯历史。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纂了《酒都宿迁》《红色丰碑》《黄河故道》等相关历史文化丛书,以打造黄河故道文旅融合的示范区作为总体目标,融合了古黄河流域的漕运文化、皇家巡游文化、民俗文化、灌溉文化。

作者:曹思鑫 李宇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