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87%的功能房间能够达到自然采光标准,这是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据悉,“近零碳建筑”指建筑物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运行过程中全电化,建筑排放的碳量处于较低水平。“近零碳建筑”不仅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收集并再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终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
据介绍,该大楼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项目由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牵头各专业院打造。
“我们认识到,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不仅只是使用先进设备,应该是将低碳建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本身。这个项目共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其中引领技术9项、示范技术24项。”该项目关键技术策划实施团队、中建西南院双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渊表示,通过低碳建筑技术的采用,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较成都市一般办公楼年均能耗120千瓦时/平方米的标准,降低至40-80千瓦时/平方米,每年可以节省用电186万度,约15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这里的每一栋楼顶都有屋顶花园,并且还有其他生活配套设置。建筑的至高处是“天空运动场”,建筑的外立面栽种了本土植物油麻藤形成垂直绿化,形成独特的“植物遮光帘”,除此以外,这里还有迷你天空农场。
“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做到了建筑屋顶全覆盖。这就好像给大楼戴上了一顶‘防晒帽’。”袁渊说,“防晒帽”+“植物遮光帘”,美观且实用。
俯瞰建筑屋顶。
在办公用电中,空调是一个耗能大户。除了屋顶花园、垂直绿化为大楼降温,大楼的“外套”——幕墙所采用的特殊材质玻璃,较普通中空玻璃节省35%的空调能耗,得热系数优化至0.19,比采用中空玻璃低37%。
在窗户设计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大楼采用的“气象跟踪技术自控天窗”,可以根据感应器联动实现自动开启,加上可开启百叶,增大了自然通风面积。在设计中利用了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室外风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还在局部实验“预冷通风技术”,通过机械风机在过渡季节进行预冷通风,进一步降低能耗。
据了解,屋顶花园除了美观,还通过装置将雨水导入大楼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池,用于植物灌溉和场地冲洗;同时,采用智慧灌溉系统,节约水资源。根据测算,每年可减少用水约1700吨。
大楼分布式光伏板。
“大楼分布式光伏板面积总共865平方米,装机容量163千瓦,年发电量约12.9万度;地下室设有的大型储能机房,则相当于‘充电宝’。我们还在南侧建筑屋顶新增光伏板,扩大直流电使用面积。”袁渊表示。据测算,只是建筑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可产生10万元收益。
在屋顶,一些白色圆圆的东西直接连通楼下办公室的顶灯,通过折射,将自然光送入室内。
编辑:石春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