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岩村,位于重庆市忠县花桥镇西北部,地处丘陵,依山而建,俯瞰下仿若展翅翱翔的雄鹰,鹰首的位置就是东岩古寨。
东岩古寨,是一座古堡式村寨,修建有炮台、碉楼,寨内三合院独具特色,以东岩古寨为核心的东岩古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岩古寨的清晨,烟雾蒙蒙,远方群山若隐若现,声声鸟鸣穿雾而来。一位村民正在寨口黄葛树旁编织簸箕,一把砍刀,几根藤条,这代代相传的手艺编织了古寨的悠悠岁月。
“这棵黄葛树有近300年的历史,得10个成年人才能抱得住。”86岁的东岩村老人陈孟华介绍,这棵树被视作村子的“守卫”,与古寨同生共存,见证了古寨的一次次兴旺与沉寂。
古寨的历史,绕不开村里的刘、余两姓。刘家祖上,在清代乾隆年间由湖广地区迁入,靠酒坊生意逐渐富甲一方。刘家后人逐步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修建民居、祠堂、碉楼、炮台,防御土匪。东岩古寨就这样建了起来。余家见古寨防御措施齐备,便来投靠。两家强强联合,一同在此修寨护寨,繁衍生息。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陈蔚介绍,东岩古寨建立的历史大背景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明清时期,重庆地区曾有多次移民历史,文化交流频繁,因地处“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吸纳较多湖广籍移民,还出现“民俗半楚”的现象。在移民较多的时期,当地居民为加强治安、防匪防盗,往往会在险要地段建造封闭防御性聚落——寨堡。东岩古寨,就是当时众多寨堡中的一座。
古寨东西北三面都有百米高的山崖,仅朝南开一道门。山崖之上,近3米厚的石砌寨墙据险而筑,将古寨包裹起来。寨墙之上,当地人还修建了7座炮台、3座兵房,以便站岗瞭望。悬崖、寨墙、炮台,层层护卫下,古寨易守难攻。
古寨北面的两座碉楼,一白一红,构成掎角之势。白色碉楼,由刘家在上世纪初修建,高10米,共4层,每层设瞭望孔和射击孔,顶层还可架设大炮。红色碉楼,由余家修建,高度、设施与白色碉楼相仿,与白色碉楼相互配合。如今,两座碉楼已成为古寨重要的观景台。碉楼四周高山起伏,林木蓊郁,令人心情舒畅。
深入古寨,仍能感受百年来古寨生活的简单朴素。古寨中的人家仍保留着先辈的作息:天没亮就下地干活,太阳高照才回家做饭。古寨的热闹通常要等到傍晚,劳作后的村民三五成群坐在寨门口黄葛树下,互诉家常。
“我在这里生活了66年,这里的石坝、寨墙我都参与过修复。”夜幕下,陈孟华站在寨门口,抚摸着寨墙的条石。和陈孟华一样,当地不少村民参与了古寨修复工作。2006年,东岩古寨启动第一次修复工程。2012年,东岩古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古寨修复工程再次启动。为了保证修复的原真性,当地干部和村民走访了周边100多位老人,力求还原古寨细节。
对于来之不易的修复资金,村民们都很珍惜,共同出力,尽可能降低劳务支出。东岩村党支部副书记万世伦说,“我们都想把古寨修好,让更多人来到这里。”
如今,古寨第二次修复工程已到二期,还争取到了市级传统村落示范资金。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