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阚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中,气象既是“瞭望塔”,也是“烽火台”和“发令枪”,气象部门的信息发得早不早,报得准不准,用得好不好,对整个防灾减灾体系运转至关重要。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频发的极端天气正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有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9年,这30年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人员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
2021年的《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气候年景整体偏差,但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少。从更长的时间轴观察,在中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已经由2012年的0.65%下降至2021年的0.29%。
许小峰说,这与中国近年来不断提升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有关。一方面,中国气象基础设施的能力水平显着提升,为气象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能力获得显着提升。
另一方面,在国家的防灾减灾体系中,气象是“发令枪”,气象预警预报发出之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农业、通信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应对气象及其衍生、次生灾害影响,这就是我们国家应急减灾体系的建设,这个体系的发展完善对于防灾减灾起到了关键作用。
谈及当前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报难点,许小峰说,公众应消除一个误区:要求天气气候预测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无法满足的。
“这里的‘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我报明天那个地方要下暴雨,但是暴雨的落区具体到哪里,很难精确预报。”许小峰说。
据介绍,如今,中国气象部门的暴雨预警准确率已达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至65公里。
“从具体的天气预报来说,我们不要期待提前24小时或者48小时就能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预报,这是做不到的。”许小峰说,随着气象技术的提升,如今,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向公众更新订正最新的天气预报,公众看天气预报一定要注意跟踪关注。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