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乌鲁木齐南山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滑雪场的雪道上熙熙攘攘,来自各地的滑雪爱好者急速飞驰,尽享畅滑乐趣。这里正向国内外游客亮出一张“骄阳看雪乌鲁木齐”的崭新名片。
冰天雪地是巨大的生态资源宝库。近年来,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认真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旅游兴疆”战略,围绕打造大南山国际旅游区,以推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滑雪的人真多,上魔毯都排队。”网友“若有所思CS”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的见闻,“在北京冬奥会带动下,今年来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的游客明显多了不少。”
原来,乌鲁木齐南山滑雪场距离市区仅几十公里,而且雪质非常好,尤其是冬季艳阳高照,温度和雪质都很适合滑雪。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在乌鲁木齐,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体验等冰雪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冰雪旅游渐成消费热点。据统计,1月31日—2月6日,乌鲁木齐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7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4.08亿元,同比增长16.44%,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迎来“开门红”。
把“冷资源”变成“热产业”,乌鲁木齐深入推动冰雪旅游,打造冰雪旅游名城,已逐步成为全国冬季旅游的热点城市之一。目前,乌鲁木齐连续5年获得“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称号,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也跻身“全国十佳冰雪旅游节事活动”。
作为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大南山国际旅游区更是高位推动,以推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四季游,努力做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乌鲁木齐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廖文钰说,下一步计划把南山旅游产业基地打造成中国一流的专业冰雪运动基地,实现乌鲁木齐冰雪旅游向冰雪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冰雪旅游全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引领全疆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高山雪道、7号观光缆车的投入使用,周边水西沟冰雪运动特色小镇、闲来小镇人流攀升,新疆冰上运动中心成为网红打卡点,夏季《昆仑之约》实景剧的持续演出,大南山国际旅游区不断提档升级,游客可玩、可看、可体验的项目越来越多。
村民们因“雪”而忙碌起来
周日,水西沟镇方家庄村61号农家乐坐满了游客。
“以前客流高峰主要在中午,现在全天都有客人。”61号农家乐负责人马超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后,游客到南山滑雪、采摘、徒步的热情越来越高,来农家乐吃饭的人也多,节假日不提前预订都没位置。
在闲来小镇,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搭配着各类美食,让人忍不住开启“逛吃”模式。闲来小镇文旅步行街商户沙勇说,春节期间,客流量要比往常多了三四倍。
处处可游、能玩,越到冬天越热闹。村民们也因为“雪”而忙碌起来:办滑雪俱乐部、到滑雪场上班、发展大棚果蔬采摘、在特色小镇售卖旅游纪念品、经营旅游民宿,还有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创业。
在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工作的村民苏成文说,冰雪引来的客流,让我们比滑雪爱好者更盼着雪季到来。
水西沟镇副镇长陈曦说,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资源与富民产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综合效益,“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从怕雪到盼雪,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从单一的冰雪旅游向文化、体育、民宿、美食的多元拓展;从“一季旅游”到“四季皆旺”的明显变化;从国内冰雪旅游目的地向综合性国际冰雪产业集聚地的转变,乌鲁木齐不断优化供给,延伸产业链,让冰雪游释放出良好的市场消费潜力。
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
在乌鲁木齐市水西沟镇东湾村13号“灏灏草莓采摘园”,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一垄垄伏地的翠绿植株之间,一排排草莓长势喜人、色泽红亮。
“有专程带孩子来采摘的亲子游游客,也有滑雪结束摘草莓带回去的。”采摘园负责人王芳说。如今,随着滑雪游客持续带动,乌鲁木齐市水西沟镇、板房沟镇的百余座草莓温室大棚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奶油、巧克力、香蕉等品种深受游客欢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增强乌鲁木齐吸引力、竞争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乌鲁木齐努力践行“两山”理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颜值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围绕大南山国际旅游区创建,乌鲁木齐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构建集农业、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游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让美丽乡村催动“美丽经济”。
从东湾村的观光农业、方家庄村的特色农家乐,到平西梁村的民宿集群,各村因地制宜,把优势变为特色,走上了“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已有民宿210家,在盘活闲置集体资产的同时,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村民人均年增收两万余元。如今,让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城乡越来越绿,空气也越来越好了。
编辑:徐爱杰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