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香柳、格桑花,夹道相迎。
夏雨初歇,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仍然笼罩在一缕缕白雾之中,在一片充满川渝特色风格且错落有致的老瓦屋外,色彩鲜艳而富有童趣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墙绘格外显眼。
村角一景。
“天天都能听到广播,我都记住了,厨房剩菜要和其他垃圾要分开扔。”东升村村民李婆婆笑容满面,在这个美丽小村庄,垃圾分类成了“时尚”的代名词,人人爱环境,美丽乡村的变化让村民受益。不仅如此,最近,在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东升村的生态墙绘完成,让这个环境整洁的美丽乡村,更具艺术韵味,既保留了村庄传统风貌,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更加多样的路径。
“时髦”的垃圾分类
曾经的东升村,房屋破旧、人烟稀少,柴火时常被扔在路中央,稍不注意就会挡着路。东升村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王琼玲想起以前就甩了甩头,流经村里的小河垃圾漂浮,环境与数公里外秀美的金刀峡景区相差甚远,更别说游客来访。
东升村总人口2812人,990户人家错落分布在7处集中居民点。居住地分散,让环境整治维护的范围和难度大大增加。
改变从2017年重庆市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北碚区下决心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外而内”改变,东升村成为该区整治的先行示范点。
要改变,首先要从观念和习惯上入手。“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当时对垃圾的普遍认识。”王琼玲告诉记者,环境整治之初,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以“既见新村又见乡音、既见新貌又留古韵”为标准,对村民院前院后房前屋后和道路沟渠进行“整容美化”,先后转运垃圾18吨,清理河道垃圾8吨,村庄环境大为改观。
夏日午后,村里阿婆带着孙儿牙牙学语,阵阵乡音催人入眠。但村民陈居秀却不得空。作为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她每天需要在固废垃圾回收点指导村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
王琼玲介绍,垃圾分类指导员是专为建设美丽乡村设立的岗位之一。“我们每季度还会组织开展一次家庭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并将结果公布在‘评一评、比一比、晒一晒’公示牌上,垃圾分类在我们村是‘时髦’的表现。”王琼玲告诉记者,除保持村民们的家庭卫生外,东升村同样会组织志愿者、引导农户定期清理门前屋后的公共空间垃圾和沟渠河塘的漂浮物,保持清洁。
此外,在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帮扶下,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用,农村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流,小河的水也变得澄澈。
蓬勃的乡村经济
“无害化厕所也建好了,角落处都种上了花花草草,村子真的变美了。”陈居秀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将村里近年来的变化看在眼里,很有感触。而她还有另一层身份,便是农家乐老板娘。
陈居秀原本在城里务工,因身体原因回乡。见到村里越变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她不禁动起了开农家乐的心思。说干就干,她将自家三层楼的小院进行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陈居秀说:“乡村美了,人气旺了,生意红火时,一天就能接待十几名游客。”
游客在村里打卡拍照。
而返乡创业的村民并不止陈居秀一人。
51岁的王广清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几年前,他见村里产业发展搞得有声有色,便毅然回村创立了重庆珑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生态产品。王广清介绍,公司的几个种植基地解决了村里不少剩余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乡村的美化引来了人气,也为从村里走出去的村民返乡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柳荫镇党委书记何波告诉记者,东升村原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而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用生态美舞出了“美丽经济”新风貌。
乡村的诗与远方
在绿水青山间,东升村的“美丽经济”如花绽放,但还需引入一汪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浇灌,方能长久。对于东升村来说,“美育”文化便是这一汪“活水”。
柳荫镇以“又见柳荫”为文化品牌,随处可见的黄金香柳装扮得村子既古朴又精致,打造的六大特色“柳”文化,柳耕、柳宿、柳趣、柳书、柳音、柳农。东升村还融入当代艺术元素,在这里建起农耕文化园、接待中心、儿童乐园、望渠书屋、休息住宿、稻草园等6个区域。
建筑所用的石材、木料都来自拆除的材料,风貌和旧式村居浑然一体,唤起和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底蕴。
东升村变了,却又好像没有变。
如今,生活在村里的村民生活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游客则在公共空间里畅游,体验乡土艺术和村居生活之美。
2019年,四川美术学院在柳荫镇发起“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建成67年、已经废弃的粮仓,成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基地——柳荫艺术粮仓。四川美术学院及北碚区众多中小学师生在柳荫镇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作品,田间地头成了展览地,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乡村村民对“美”的认识。
两江名居第一小学美术教师吴敏与学生们共同创作的纸浆画就摆放在柳荫艺术粮仓内,纸浆画的原料来源于废旧的报纸或废纸,是“变废为宝”的典型。“废纸不是垃圾,可以变成美好的画。”吴敏告诉记者,纸浆画很好地融合了东升村的“垃圾分类”,为乡村带来了“绿色”利用的范例。
图为柳荫艺术粮仓内的纸浆画。两江民居第一小学供图
东升村里,不论是田间地里,还是民房院落,处处都透露出“美”文化的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人文与艺术在大自然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黄金香柳、格桑花,黄花分外香,何波对东升村和柳荫镇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乡村的诗和远方,已然在路上。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