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林木密布,花湖相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太平湖森林小镇在原生的自然景观上实现“景上生花”,让人时刻享受着耳目一新、一步一景的感觉。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石漠化严重的“荒芜之地”,如今却来了一场美丽蝶变。这是弥勒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的显著成果,是弥勒有效践行“三个工作法”的具体实践。“这里曾经是一座荒芜的山坡,拓荒者举微薄之力,怀鸿鹄之志,垦殖绿化,铺路引水,移木造屋,蔚为大观。用特色小镇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辉思想。”这是2019年云南省政府给予小镇的评语。
生态优先让荒山变公园
太平湖小镇建设前所在地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严重,形成了“狂风蚀春日、黄沙掩碧空”的恶劣生态环境。通过石漠化治理形成了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目前,太平湖累计完成山地石漠化治理12000余亩,发展特色花卉苗木产业820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到80%。
实现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梯度发展,涵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累计种植清香木、木犀兰等10余种特色花卉苗木80余万株,木春菊、冬樱花等14类地被200余万株,打造 200余个园艺小品、水体景观建设,太平湖实现了荒山换新颜,呈现出“一花一世界、一水一景观、一步一留连”的诗情画意,如今的太平湖已是春天繁花烂漫,夏至绿荫如盖,秋有色叶斑斓,冬景清秀素雅。
小镇建设中,采用地貌地形处理、土壤改良、水体保护等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景观塑造,做好治土、改水、截污、植树、造林、做景文章,营造出绚烂多彩的林下花海和大地艺术景观,与周边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和质朴鲜明的民居风貌无间融合。
提升发展成色 打造一流小镇
太平湖森林小镇契合了产、居、文、体、旅融合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太平湖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层次的地形地貌,充分整合要素资源,围绕产业打造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以“一心三区”为主线,建设内容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森林花海休闲旅游区、木屋展示及房车露营区、生态木屋康养区及小镇基础设施、智能智慧配套等。
以太平湖13000亩水面为依托,有序开发现代园林、健康度假、会议会晤、运动休闲等生态产业,结合弥勒自然、人文、生态等优势资源,深挖潜力,发挥优势,突出太平湖森林小镇生态、康养优势,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为着力点,立足于国际会议中心、花卉苗木、木屋酒店、运动赛事等产业业态。规模化发展生态花木园林产业,进一步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积极组织申报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和国际垂钓大赛,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持续做好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稳步推进木结构建筑研发、展销、销售等产业链,全面发展木屋康养、生态度假、会议中心、多样化运动体系等产业。未来结合木屋产业的持续开发,再加上门票、会务、运动休闲服务等常规性收益,不断扩大接待和运营规模,将形成持续稳定的收益链。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已是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人气文旅小镇、云南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承办2020中国天然氧吧发布会暨第二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成典范
太平湖小镇开发建设充分兼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优先考虑村民利益,共建共享建设成果,让人们在太平湖大地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辐射带动了小太平村片区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小太平村通过提升村容村貌,让村庄融入景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村民通过民宿和特色餐饮,每户民宿每月接待量约60人(次),农家乐每月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周边村民拥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为项目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村企关系和社会环境。太平湖森林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
弥勒太平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积极探索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向绿色要发展,实现了环境生态优美、土地效益升值、农业产业链延伸、群众收入增加的良好发展局面,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148个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录。2020年示范园实现总产值15.2亿元,比2019年增加1.47亿元,增长10.6%,太平湖周边6个村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3%,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荒芜的山坡,现在开出绿色的梦想之花,收获了金秋之果。作为“南国御养”生态圈的核心目的地,太平湖融山汇水、修复生态、开山种树、移木造屋,以花为介、以木为形,突显“绿”底色,打造“园”景观,形成“特”优势,以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未来,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宜居宜业宜游更宜人的新太平将更引人瞩目。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