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三线一单护航怀化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6 22:28:29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22年2月,怀化市生态环境局相继发布《2021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年报》和《2021年大气环境质量年报》,年报显示全市13个县(区、市)环境空气平均优良率达97.4%,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境内一江六水流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生态红线划定总面积26.22%,高出湖南省6个百分点;市域经济年度实际增长8.4%,增速全省第四位;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怀化,一座被誉为“会呼吸的城市”,其2021年绿色发展的成绩单可谓是惊艳。2020年12月发布的《怀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基本要求暨环境管控单元(省级以上产业园区除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成果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一、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凝聚合力“齐抓共管”

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各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聚焦污染防治主战场,咬定目标,奋力攻坚,坚持“三线一单”(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刚性要求,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怀化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坚持高位强力推动,从严从紧压实责任,构建了上下联动、共治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一是高位推动,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要优质高效地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配合服务工作,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全面彻底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市委书记雷绍业在全市配合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这不仅是怀化迎接“环保国考”的宣言,也是怀化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宣言。对照“三线一单”的刚性标准,围绕“长牙齿”的硬举措的要求,怀化市制定了《怀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怀化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怀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工作方案及“夏季攻势”清单》《怀化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怀化市扬尘防治条例》《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构建完善的“三线一单”实施落地的刚性体系。

二是部门联动,压实责任和完善执法网络。创新推动主要领导主动认领任务,强力履职尽责。要求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切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落实河长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质较好水库环境保护,加强矿企排查整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按照“三线一单”工作需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互联网+督察、执法、审批、监测、监控、政务、宣传”等平台。制定《怀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年度生态环境工作分工到人,分解到点,对标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保质完成。严格落实“六控十严禁”措施,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

二、用好绿色标尺,系统施策“精准治污”

“三线一单”给出了怀化市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开发利用上线,怀化市根据“三线”的绿色标尺,全面摸排污染源,聚焦水、陆、空三条战线,实现污染防治立体化作战。

一是保卫了一片蓝天。2021年聚焦细PM2.5控制和VOCs治理,实行分类施策,对扬尘防控制定了《怀化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为全市蓝天白云“保卫战”增添了法治新武器;对于工业源PM2.5和VOCs采取严控标准,根据当地项目落地环评审批阶段强化执行标准要求,提出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倍量削减替代的要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完成老旧小区居民餐饮油烟治理任务工作。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7.4%,高出全省平均优良率6.4个点,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

怀化市主城区

二是涵养了一泓碧水。扎实推进“河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共4910名,制定《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和《怀化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三线一单”明确的敏感水体保护的底线要求。铺设乡镇污水主支管网100余公里,实现乡镇污水全覆盖。探索流域共管与生态补偿,与湘西自治州和常德市签订了沅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激发各级各部门的护水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流域协调治理的合力。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问题排查。境内一江六水三大河流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三年水质达标率100%。

三是守护了一方净土。2021年启动编制的怀化市“十四五”自然资源规划充分吸收生态红线标尺要求,从规划入手,高位严控敏感用地开发,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初步确立了49个限制勘查区、49个禁止开采区,并对部分重点开采区进行了优化调整。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稳步提升农村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开展“绿盾”“清废”等行动专项整治,紧盯“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对产废集中区域(园区)和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帮扶,督促指导全市15个园区全部制定园区固废管理制度和环境风险排查制度。

会同梯田

三、注重“放管服”结合,发挥“三线一单”引导作用

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保护与发展两手抓,不断凸显监管成效。

一是大胆“放权”。强化“三线一单”的“引导”作用和宏观管控效能,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实现了对项目审查“大胆的”放权——对纳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正面清单》中的项目“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全部实施环评豁免和告知承诺制审批管理。

二是贴心“服务”。推进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简易办、一次办、网上办”,推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度,切实落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企业少跑路,我们来跑路”的办事理念,全面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三是精准“监管”。本着严格执法,维护企业发展秩序的目的,怀化市生态环境局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合并涉企检查事项,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改措施,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抓手。依据《湖南省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理》,将环保诚信单位的企业,与民生保障、疫情防控等密切相关的企业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吸纳就业能力强并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的小微企业,纳入执法监管正面清单。怀化市生态环境局新晃分局为实现对守法企业的“无事不扰”,做到“执法一次、全面体检”,深入推进“三线一单+互联网+监管”服务,为32家排污单位免费安装电力监控设施,运用在线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

四、筑牢新理念引领,护航怀化绿色发展

怀化充分发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生态环保力量,立足绿色发展新高度,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战略,积极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一是激发“绿色动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保护与发展,以全面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契机,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中草药、休闲农业、中成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鹤城区河西街道花背村“以荷为媒”,发展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同时成立荷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发展莲藕产业增收致富。目前,花背村荷花园已成为怀化郊区一处热门荷花观光景点,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建设,还给当地村民了带来了无比的幸福感。同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慢慢深入老百姓的心中。

湖南怀仁药业有限公司有效统筹怀化地区庞大的中药材资源,因势利导,将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中药材、抗生素制剂、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胰岛素的制造与零售作为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整合资源,高效配置,助力规模化盈利,加强资源一站式管理,打破集团协同壁垒,已建设成为湘西地区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和零售企业,2021年获得“新湖南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真正践行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战略。

新晃黄精产业

二是拓展“绿色空间”。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思维,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和源头治污的投入规模,为大湘西区域建立了绿色发展的典型。怀化市全市13个县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7%,环境质量底线思维拓展了怀化的“绿色空间”和环境质量“余量”。

三是坚守“绿色底线”。完善“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应用,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行为,严把项目预审、选址、总量控制等关口,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推动绿色高质量项目加快落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简而言之,立足绿色发展新高度,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战略,积极做好“生态+”文章;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严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三线一单”为怀化绿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