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2-05-18 21:37:55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广泛宣传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重要意义,发挥示范引领和宣传作用,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征集遴选活动,作为“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之一。今日起,我们将推出4篇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汲取相关经验。

基本情况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三门峡灵宝市西部的秦岭北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60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是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1.2%,森林蓄积量90.4万立方米,22.47万亩被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13种,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27种。区内有5条黄河一级支流,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典型做法

扭住不放,高位推进。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 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历史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面对50多年的矿山开采历史、19次治而未果的现状和生态环境部提出的新要求,三门峡市委不遮不掩、不推不脱,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以背水一战的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充分发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灵宝市的属地作用,充分发挥市直部门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矿权人的法律责任主体作用,强力推进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

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在艰辛的治理攻坚中,小秦岭以示范带动、集中攻坚、集中会战、巩固提升等方式,紧盯 “降坡坡度、覆土厚度”两大指标,严格“工程、生物、提升”三大措施,严把“坑口封堵、设施拆除、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九大环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创造性地采用“梯田式”“之字形”方法降坡固渣,创造性地在树坑底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创造性地采用“两次挖坑、两次覆土”植树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小秦岭复杂立地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破坏的环境得到彻底治理修复,实现了山青水绿,空谷幽静。

法规保障,严守底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12月1日,《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施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区一法”,小秦岭保护区管理迈上了规范化、法制化道路。

取得成效

通过强力推进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区内11 家矿权全部退出,1017个坑口全面封堵关闭。共清运矿渣 584万吨,垒挡渣墙2.88万立方米,固定矿渣 2002万吨,累计处理矿渣 2586 万吨,拉土上山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 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治理恢复面积 143.5 万平方米,实现了小秦岭保护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生动范例。

2019年3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2021年10月,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为全球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贡献出“中国样板”“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目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凸显,野生动物活动明显增多,先后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勺鸡、黄喉貂、斑羚、豹猫、红腹锦鸡及小麂、豪猪、野猪、松鸭、灰头鸫、红胁蓝尾鸲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活动的影像。保护区内5条黄河一级支流水源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保护区内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经实时监测,小秦岭保护区内负氧离子最高含量达到49890个/cm3,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空气质量一级(2100个/cm3)标准的24倍。

立足于小秦岭生态修复实践建成的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先后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生态教育基地”,被三门峡市委授予“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市委宣传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讲好“小秦岭生态保卫战”故事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基地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用。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