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教育部:2021年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129万人

发布时间:2022-05-24 14:3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4日,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会上介绍,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达到17%,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任友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广大教师把大有作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可为的生动实践,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治理体系基本确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职教教师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对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规定,可以说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正在逐步健全,治理体系基本确立。

  二是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达到17%,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年龄结构看,中职学校5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比将近80%,高职院校此项占比达到83%,中青年正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从“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来看,中职和高职均超过55%,达到了占比过半的要求。从学历结构看,中职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94%,高职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达到9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到41%。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偏低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是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启动实施国家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起了“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四级培训体系。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培训经费达到53亿元,带动省级财政投入43亿元,有效支撑了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工作。2022年,启动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发挥高端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培训项目。全国职教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于2019年启动,分两批建设364个创新团队,示范带动建立省级创新团队500余个,教师团队能力素质全面加强。学界也认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充分挖掘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两方面潜力的重要举措。

  四是校企双向流动更加通畅。2012年以来,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老师;公布102家全国职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明确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广东省指导高职院校自主开展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认定,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教教师双向流动,兼职教师与专任老师人数比例达到1:1.7,兼职教师成为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友群称,“今年,我们将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专设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发布板块,建立兼职教师库,为校企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

  五是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教育部不断加大对职教教师表彰力度,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表彰项目中,均按照同等比例专设职教教师奖项。通过一系列激励举措,不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提高职教教师岗位吸引力。教育部两次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创建,共有40个职教教师团队入选。其中,广东省有3个团队入选,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学科教师团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校”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师团队。这些教师团队有力引领带动了各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任友群表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也是长远大计。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教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大有可为。今年,教育部将开展职教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职教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任友群称,“下一步,我们将扎根中国大地,按照“创新制度、完善体系、加快补充、提质赋能”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加强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职教教师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