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实验小学坐落于扶沟县城郊乡马家厂村。原名马家厂小学,2011年迁新址,更名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刘公社公开竞聘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2015年9月,为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扶沟县教体局做出了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的规划,把原城郊乡郑关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郑关校区。2016年,教体局又把新建的明德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2017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鉴于扶沟县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效果显著,2021年8月,教体局又决定把新建金塔路小学被作为扶沟县实验小学的第四个分校,现秋季招生火热报名中。
一校四区三统一,打造幸福成长共同体 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现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即实验小学校本部、实验小学郑关校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学校采用“一校四区三统一”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一种办学理念,一个领导班子,一支教师队伍,管理团队和教师统一调配,四校区的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全方位保障四校区共同成长,集团化办学快速拉动郑关校区、金海路校区、金塔路校区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享誉区域名校。
学校提出了“要想学生轻松,首先老师轻松;要想学生快乐,首先老师快乐;用老师的轻松和快乐保证学生的轻松和快乐”的学校管理理念。对教师成长实行了“走近你,理解你,帮助你,成就你,依靠你”的名师培育流程。对课堂教学提倡了“让学生和老师的每一次交流都得到展现和自信;让学生自信地站起来,高兴地坐下去”的师生交流原则。对学生考试,我们制订了“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把考试当作学生学习的一种过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信和希望。从而用成功激励成功,让优秀成为习惯。
创新扁平化治理,教育自治彰显民主特色 扶沟县实验小学以扁平化治理的管理架构精简了行政架构,实现了民主管理,并实现了学校的教师自治。这种架构以项目管理为平台,以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为核心。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管理负责人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如最优秀的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最优秀的学科教师负责业务工作,每年的市县模范直接选定为校务助理,负责参与和审核学校的各项决策,修订学校的量化考核标准。学校的各种工作都是由教师们自我管理,每人的负责年限是一年。从而从根本上改革了管理体制,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学校在编教师高学历比例100%,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中原名师1人,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省级名师7人,市级名师2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全体教师均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并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信息化助力云管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激情 学校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保障学校规范管理。学校除了整校推进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外,我基于企业微信平台,自主研发了“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平台——云管理,包含云党建、云教务、云家校、云文化、云德育五大版块。学校日常所有工作,如:请假审批、考勤、教学巡查、材料上交、德育检查、教研管理、任务通知、作业教案检查、等均能通过“云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录入,评价即时反馈,平台智能分析,自动个性推送”, 彻底变感性决策为数据决策,改结果评价为过程性帮助,有效弥补了传统信息流反馈层级多,反馈慢,容易失效的漏洞。
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我校教师的量化结果每天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实时更新,教师个性接收信息,督促而保护隐私,评价而保护尊严,让管理工作更及时、更高效,形成了更公开,更公正的现代学校治理文化。
云德育展露头角,迎来“学生治校”新时代 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德育各项负责人需求,扶沟县实验小学借助简道云的开发功能,设计出了学生德育管理模块--云德育,利用云德育这个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实时录入,结果即时反馈,数据平台承载,评价自动汇总”的功能。量化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负责人把每天检查的卫生、行为规范、两操通过简易操作的云平台上传云端,自动汇总的信息结果即时发送给班主任,让学生更自主、更有效的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区域引领示范,彰显集团化硕新成果 集团化办学使扶沟县实验小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绿色校园、省师德先进学校、省信息化示范校、河南省数字标杆校、河南省人工智能、河南省创客示范、河南省标准化示范校、省抗震减灾示范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科普示范学校、市新课改先进单位、市基础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市体卫艺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研修基地、县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几年来,省内外等地的近千所中小学校到我校进行大课间、少年宫等项目观摩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扶沟县实验小学在集团化办学、创新奋进中越走越远。
扶沟县实验小学坐落于扶沟县城郊乡马家厂村。原名马家厂小学,2011年迁新址,更名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刘公社公开竞聘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2015年9月,为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扶沟县教体局做出了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的规划,把原城郊乡郑关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郑关校区。2016年,教体局又把新建的明德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2017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鉴于扶沟县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效果显著,2021年8月,教体局又决定把新建金塔路小学被作为扶沟县实验小学的第四个分校,现秋季招生火热报名中。
一校四区三统一,打造幸福成长共同体 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现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即实验小学校本部、实验小学郑关校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学校采用“一校四区三统一”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一种办学理念,一个领导班子,一支教师队伍,管理团队和教师统一调配,四校区的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全方位保障四校区共同成长,集团化办学快速拉动郑关校区、金海路校区、金塔路校区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享誉区域名校。
学校提出了“要想学生轻松,首先老师轻松;要想学生快乐,首先老师快乐;用老师的轻松和快乐保证学生的轻松和快乐”的学校管理理念。对教师成长实行了“走近你,理解你,帮助你,成就你,依靠你”的名师培育流程。对课堂教学提倡了“让学生和老师的每一次交流都得到展现和自信;让学生自信地站起来,高兴地坐下去”的师生交流原则。对学生考试,我们制订了“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把考试当作学生学习的一种过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信和希望。从而用成功激励成功,让优秀成为习惯。
创新扁平化治理,教育自治彰显民主特色 扶沟县实验小学以扁平化治理的管理架构精简了行政架构,实现了民主管理,并实现了学校的教师自治。这种架构以项目管理为平台,以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为核心。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管理负责人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如最优秀的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最优秀的学科教师负责业务工作,每年的市县模范直接选定为校务助理,负责参与和审核学校的各项决策,修订学校的量化考核标准。学校的各种工作都是由教师们自我管理,每人的负责年限是一年。从而从根本上改革了管理体制,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学校在编教师高学历比例100%,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中原名师1人,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省级名师7人,市级名师2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全体教师均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并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信息化助力云管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激情 学校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保障学校规范管理。学校除了整校推进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外,我基于企业微信平台,自主研发了“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平台——云管理,包含云党建、云教务、云家校、云文化、云德育五大版块。学校日常所有工作,如:请假审批、考勤、教学巡查、材料上交、德育检查、教研管理、任务通知、作业教案检查、等均能通过“云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录入,评价即时反馈,平台智能分析,自动个性推送”, 彻底变感性决策为数据决策,改结果评价为过程性帮助,有效弥补了传统信息流反馈层级多,反馈慢,容易失效的漏洞。
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我校教师的量化结果每天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实时更新,教师个性接收信息,督促而保护隐私,评价而保护尊严,让管理工作更及时、更高效,形成了更公开,更公正的现代学校治理文化。
云德育展露头角,迎来“学生治校”新时代 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德育各项负责人需求,扶沟县实验小学借助简道云的开发功能,设计出了学生德育管理模块--云德育,利用云德育这个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实时录入,结果即时反馈,数据平台承载,评价自动汇总”的功能。量化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负责人把每天检查的卫生、行为规范、两操通过简易操作的云平台上传云端,自动汇总的信息结果即时发送给班主任,让学生更自主、更有效的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区域引领示范,彰显集团化硕新成果 集团化办学使扶沟县实验小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绿色校园、省师德先进学校、省信息化示范校、河南省数字标杆校、河南省人工智能、河南省创客示范、河南省标准化示范校、省抗震减灾示范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科普示范学校、市新课改先进单位、市基础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市体卫艺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研修基地、县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几年来,省内外等地的近千所中小学校到我校进行大课间、少年宫等项目观摩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扶沟县实验小学在集团化办学、创新奋进中越走越远。
扶沟县实验小学坐落于扶沟县城郊乡马家厂村。原名马家厂小学,2011年迁新址,更名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刘公社公开竞聘为扶沟县实验小学校长。2015年9月,为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扶沟县教体局做出了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的规划,把原城郊乡郑关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郑关校区。2016年,教体局又把新建的明德小学设立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2017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鉴于扶沟县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效果显著,2021年8月,教体局又决定把新建金塔路小学被作为扶沟县实验小学的第四个分校,现秋季招生火热报名中。
一校四区三统一,打造幸福成长共同体 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现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即实验小学校本部、实验小学郑关校区、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学校采用“一校四区三统一”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一种办学理念,一个领导班子,一支教师队伍,管理团队和教师统一调配,四校区的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全方位保障四校区共同成长,集团化办学快速拉动郑关校区、金海路校区、金塔路校区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享誉区域名校。
学校提出了“要想学生轻松,首先老师轻松;要想学生快乐,首先老师快乐;用老师的轻松和快乐保证学生的轻松和快乐”的学校管理理念。对教师成长实行了“走近你,理解你,帮助你,成就你,依靠你”的名师培育流程。对课堂教学提倡了“让学生和老师的每一次交流都得到展现和自信;让学生自信地站起来,高兴地坐下去”的师生交流原则。对学生考试,我们制订了“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把考试当作学生学习的一种过程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信和希望。从而用成功激励成功,让优秀成为习惯。
创新扁平化治理,教育自治彰显民主特色 扶沟县实验小学以扁平化治理的管理架构精简了行政架构,实现了民主管理,并实现了学校的教师自治。这种架构以项目管理为平台,以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为核心。学校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管理负责人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如最优秀的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最优秀的学科教师负责业务工作,每年的市县模范直接选定为校务助理,负责参与和审核学校的各项决策,修订学校的量化考核标准。学校的各种工作都是由教师们自我管理,每人的负责年限是一年。从而从根本上改革了管理体制,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学校在编教师高学历比例100%,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中原名师1人,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省级名师7人,市级名师2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全体教师均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并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信息化助力云管理,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激情 学校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保障学校规范管理。学校除了整校推进全面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外,我基于企业微信平台,自主研发了“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管理平台——云管理,包含云党建、云教务、云家校、云文化、云德育五大版块。学校日常所有工作,如:请假审批、考勤、教学巡查、材料上交、德育检查、教研管理、任务通知、作业教案检查、等均能通过“云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录入,评价即时反馈,平台智能分析,自动个性推送”, 彻底变感性决策为数据决策,改结果评价为过程性帮助,有效弥补了传统信息流反馈层级多,反馈慢,容易失效的漏洞。
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我校教师的量化结果每天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实时更新,教师个性接收信息,督促而保护隐私,评价而保护尊严,让管理工作更及时、更高效,形成了更公开,更公正的现代学校治理文化。
云德育展露头角,迎来“学生治校”新时代 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德育各项负责人需求,扶沟县实验小学借助简道云的开发功能,设计出了学生德育管理模块--云德育,利用云德育这个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实时录入,结果即时反馈,数据平台承载,评价自动汇总”的功能。量化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负责人把每天检查的卫生、行为规范、两操通过简易操作的云平台上传云端,自动汇总的信息结果即时发送给班主任,让学生更自主、更有效的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区域引领示范,彰显集团化硕新成果 集团化办学使扶沟县实验小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绿色校园、省师德先进学校、省信息化示范校、河南省数字标杆校、河南省人工智能、河南省创客示范、河南省标准化示范校、省抗震减灾示范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科普示范学校、市新课改先进单位、市基础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市体卫艺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研修基地、县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几年来,省内外等地的近千所中小学校到我校进行大课间、少年宫等项目观摩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扶沟县实验小学在集团化办学、创新奋进中越走越远。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