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2-08-21 19:30:2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湖北省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为目标,迅速组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入企业、走向基层、走进群众,找准企业所急、群众所盼,答好为民考卷。

下沉一线有“速度”

“推动党员干部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问题在基层发现、办法在现场寻找、矛盾在一线解决。”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动员会上,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向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600余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应下尽下、能下尽下,充分利用“双报到”“百名干部进百企”等形式,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广泛听取意见,了解环保需求,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开展实践活动,下基层是改进作风、推动工作的切入点,是必须走深走实的第一步。在充分结合生态环境工作实际的基础上,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五个一”工作路径,即联系解决1个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联系服务1家企业,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联系1个基层单位(分局)解决1个实际问题;联系走访1个乡镇(街道),指导帮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短板;联系1个工业园区,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走遍基层才能心里有数,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认真梳理意见建议,汇总形成了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效果清单“三个清单”。截至目前,领导班子累计走访企业35次、收集问题58个、解决45个,走访村组、社区12次,收集问题21个、解决15个;普通党员干部收集问题25个、解决14个。

助力发展有“力度”

“企业作为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和服务对象,生态环境部门为企业‘做什么菜’、办什么事,要由企业提、大家定。企业想什么、急什么、愁什么,我们就盯什么、谋什么、干什么,精准实现环保服务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说。

襄阳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襄阳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是高新区重点企业,此前曾因废气治理设施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多次被群众投诉,绿色发展的步伐也受到了阻碍。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上门、提前介入、专人服务,变“干部端菜”为“企业点菜”,结合企业自身需求,该局就项目技术方案、绩效目标、财政扶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帮扶指导,并为两家企业累计额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补助1100万,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经济压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的一个缩影。

优化审批服务。出台《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的通知》,提供环评精准服务、畅通环评绿色通道、开展环评“打捆”审批等10项具体措施,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方式;推行“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对企业和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建设单位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力争把生态问题解决在前端,确保重点项目尽快落地。

创新监管方式。对151家对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和项目采取减少、免除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打扰,有需要及时服务;将环保法律知识“口袋书”和执法案例“普法宣传册”送企900余家次;落实生态环境“免罚清单”依法容错,对10余件轻微违法案件不予处罚,赋予法律的实施以“温度”,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切实助推高质量发展。

服务群众有“温度”

群众反映的身边环境问题,虽然看起来零零碎碎,却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头连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宏观大局。

“太好了,村里的黑臭水体终于治理好了。我们将把修复的4口堰塘利用好、管护好,让群众得到真正实惠。”近日,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声仕激动地说。

店垭镇因黑臭水体多次被群众投诉,影响该镇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多方协调,争取150万元资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对店垭镇格栏坪村4处、锅厂村1处的黑臭水体进行底泥清淤、垃圾清理、污水截流、塘底整治、护坡整治、生态修复等。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验收。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保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种植植被、修建休憩长廊等,对堰塘周边环境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干净、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民生小事都办实,见微知著聚民心。襄阳市生态环境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真正将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变为党员干部的“操心事”,坚持把好事实事既办出效果,又办出温度,起到办好一件、温暖一片的效果。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