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惊天逆转,卢布大回血!能源战变金融战,胜负将如何?

发布时间:2022-04-02 10:55:19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惊天逆转,卢布大回血!能源战变金融战,胜负将如何? 文/刘文文


你抄底卢布了吗?


自俄乌冲突以来,卢布币值持续下跌,然而近日卢布却出现惊天逆转,一路反攻。


二十多天前,1美元可兑换约130卢布,而如今美元卢布汇率已跌至81。


卢布是怎么回血的?


卢布开启大反攻


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对俄制裁不断,俄罗斯通胀加剧,本币卢布汇率暴跌。


然而,自俄罗斯宣布向不友好国家供应的天然气等能源改用卢布付款后,事态顿时扭转。


当地时间3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规定自4月1日起,非友好国家公司应当先在俄罗斯银行开设卢布账号,再经由此账号支付所购买的俄罗斯天然气,卢布结算令正式生效。


普京强调,如果拒绝从4月1日起以卢布结算购买天然气,这些“不友好国家”的公司将被视为未遵守天然气合同规定义务,合同效力将被中止。


“没有人向我们免费出售任何东西,我们也不打算做慈善。天然气交易使用卢布支付,这是向俄罗斯金融主权迈出的一步。”普京说。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所有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都可能会用卢布计价。


受上述情况影响,卢布一路反攻,目前几近收复俄乌战争以来的全部失地。


卢布换天然气?能源战变金融战?


在西方国家冻结俄外汇储备,切断七家俄罗斯银行与SWIFT系统的业务往来之后,俄罗斯金融主权受到极大影响。而卢布结算令一出,一些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欧洲国家将不得不妥协,以硬通货换俄罗斯卢布。卢布结算令似乎将本场能源战争转变成了金融战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认为,俄罗斯此次反制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她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分析指出,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储量庞大,是欧洲能源供应大国,这是俄祭出“卢布结算令”的底气所在。


对于一些高度依赖俄天然气的欧洲国家来说,俄罗斯将卢布与天然气绑定,可谓掐住了其“命门”。面对握有重要筹码的俄罗斯,他们只能谈判,而原本一致对外的欧洲阵营也将由此分化。


她进一步分析,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也是“自杀式”的一招棋。原本俄罗斯以管线出口天然气资源,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而如今,如若欧洲国家不买账,俄将不得不加工液化天然气(LNG),向印度以及其他国家出口,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将大大提升。


陈凤英说,但是这招“自杀式”的棋也稳定住了卢布汇率。面对卢布结算令,一些国家不得不妥协而持有卢布,卢布国际需求由此上升,汇率停止下探。


此外,近日俄罗斯央行宣布,从3月28日起卢布与黄金挂钩,以5000卢布固定价格购买1克黄金。


“可以看到,当卢布与黄金相挂钩,俄罗斯市场进一步稳定起来了。倘若俄罗斯后续要求所有能源、粮食等出口使用卢布结算,其谈判资本将再次加大,在经济制裁和反制裁中便可拿到主动权。”陈凤英说。


世界金融新秩序即将到来?


以卢布换天然气,某种程度上说突破了美国和欧盟对俄的经济封锁。一方面,跳过欧美等国对俄禁用SWIFT系统以及冻结俄外汇储备的难题,另一方面使卢布升值,稳定市场。


尽管卢布结算令这技“绝杀”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多数欧洲国家并不赞同,七国集团此前明确表示拒绝俄方方案。当地时间3月3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再次重申该国拒绝采用卢布结算。


朔尔茨坦言,虽然德国政府和企业将争取在今年年底之前降低对石油和煤炭等能源物资进口的依赖,但具体到天然气,“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对国是直通车说,实际上,以卢布换天然气是俄被动的反击,俄罗斯试图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去美元化,希望卢布能够在以俄罗斯为主的欧洲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但显然,将卢布当成外汇储备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陈凤英判断,对于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德国来说,尽管当前持拒绝态度,但未来势必作出一定妥协。“今天的战场已经延伸到全方位,每一个战略上的胜利未来都可能拿到谈判桌上。现在来看,俄罗斯在资源方面是占上风的,美国远水救不了近渴。”她说。


此次卢布结算令将能源战变金融战,俄罗斯似乎瞄准了美国和欧洲的货币霸权。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近日表示,“放弃使用美元和欧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已经不是遥远的幻想了,区域货币的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各大国需要就新的金融秩序达成一致。”


此次卢布大回血,真能动摇美元和欧元货币地位吗?


陈凤英说:“虽然在现有货币体系下寻求相对多元化可能是某种趋势,但目前来看,上述还只是俄罗斯的一个愿景。”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