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瞭望》刊发文章: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

发布时间:2022-03-29 13:11:18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3月28日出版的2022年第13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权威栏目“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了记者周玮、史竞男采写的报道《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摘要如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壬寅年伊始,立春之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诗情画意”惊艳世界,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时光定格下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激荡中华文化的自信昂扬。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伟大的航程,离不开思想的灯塔指引方向,离不开精神的力量鼓舞风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形象,展现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把优质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的话语,启示我们要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精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赓续五千余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底气和深厚滋养。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人民大会堂呈献精华版新春“庙会”,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各国运动员写“福”字、贴春联、看“春晚”、吃饺子,在“中国红”与“冰雪白”的交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东方神韵;吉祥物“冰墩墩”成为赛场之外最令人瞩目的焦点,化身海内外人士争相抢购的全球“顶流”产品……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这场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化之魂,凝聚人类价值共识;以文化之声,唱响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中华文明对“天下大同”的追求和理念,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