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伴你走读三江源

发布时间:2022-02-23 10:05:58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伴你走读三江源

三江源,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这片位于江河源头的神奇土地,让很多人心驰神往,同时也很好奇,“去了三江源,我可以看到什么?”

最新出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以下简称《图鉴》)给出了答案。它以700多个高原物种、1000多张精美图片,立体呈现出壮阔土地上的缤纷生命。

呈现壮阔土地的缤纷生命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湘国看来,这本工具书,既可以成为培训本地干部群众的教材,也能够成为让公众更好地认识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感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媒介。

《图鉴》包含了哺乳动物、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植物5个主要部分,收录了近几年三江源新记录到的豹、豺等物种,体现了三江源最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而像候鸟的迁徙时间这样的细节,也都参考了三江源多年来积累的观察记录数据。

“特别难得的是,书中几乎所有动物照片,都是在三江源区域拍摄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图鉴》作者之一韩雪松说,使用本区域内拍摄的图片对于许多自然类图鉴而言操作难度较大,这也使得《图鉴》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因为像水鹨、乌鹟等动物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由于亚种间的差异和迁徙等季候性因素,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外形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本区域内的图片更具针对性。

“我们希望《图鉴》成为人们野外观察时可翻阅的口袋书。”韩雪松说。为此,在有限的篇幅内,《图鉴》并未标注动物体长、体重等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的生境、社群、节律、食性等信息,并依据最新版的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保护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相关物种标注了保护等级。

为了便于使用者观察,一些物种还配了多张图片。比如部分雀形目和鸻形目鸟类,冬季和夏季羽毛不同,白唇鹿、西伯利亚狍等动物,雌雄外形也不同。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短暂造访三江源的人,都能有幸一睹这么多生物。为此,书中还附上了一些动物痕迹的照片,如足迹、粪便等,雪豹足迹也在其中。一个雪豹足迹的小发现,足以让不少人惊喜不已。

王湘国希望,这本书能够使大家获得更好的自然体验,从千姿百态的生命中,感受到大自然及生命进化的神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

当地居民加入科研保护行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图鉴》中的几乎每个物种都标注了藏文名称,这是为了方便当地更多社区参与到国家公园自然体验之中。

作为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体验目前在澜沧江源杂多县昂赛乡的大猫谷进行了尝试:21户经过培训的牧民向导,为预约前来的自然体验者提供以雪豹为主题的自然观察服务,也为全村带来了经济收益,实现了本地社区从保护中受益。

《图鉴》的编写,也有当地居民的贡献。牧民监测员日代,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三江源的动植物格外有感情,对监测活动也格外上心。

“我们就借给他一台二手微单相机,鼓励他在巡护时多拍照。”韩雪松说。没想到,日代的拍摄技术越练越好,后来,他得到一台更棒的相机,并在《图鉴》编写中,贡献了猞猁、黑颈鹤、棕颈雪雀(正面)等6张高质量照片。而在《图鉴》的百余位署名摄影者中,还有不少像日代这样的当地居民。

事实上,当地居民参与的远不只图片摄影。书中的豹、水獭、黄喉貂、水鹿等物种在三江源的新记录,都得益于三江源长期的社区监测体系。

目前在三江源,有500多名牧民监测员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及样线法等方法,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这种创新的科学监测机制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岗位“一户一岗”政策相结合,有效而持续地记录着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为科学研究与保护成效的评估提供了可贵的数据和依据,也是三江源牧民参与保护工作的体现。

“他们所做的基础资料搜集工作,太重要了。”韩雪松说。生态学研究中,常会碰到基础资料缺失或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有的资料甚至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研究者搜集的。韩雪松相信,随着培训的加强,未来当地居民将为基础资料搜集贡献更大力量。

开启与自然、文化、生命的对话

一些自然爱好者或许会走入误区,把自然观察当作猎奇、打卡,如同吃干脆面集卡片一般,相互比拼见过、拍到了多少种动物。

而《图鉴》的编写者们希望读者看到更多的三江源动植物,还希望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故事能够传播开来。

透过书中的文字,人们会发现,在三江源,山和水是一体的,这里的人们相信,河流和水源中居住着神灵,人如果污染了水源,或者做了不敬的事,就会得罪神灵。

植物的故事也很有趣。比如矮金莲花,被称作治果色迁,“治”是母牦牛的意思,“果”是奶汁最多的时候,意思是当矮金莲花开花的时候,母牦牛的奶会变多,酥油会从之前偏白的颜色变成黄色。矮金莲花是当地物候的一个指标,随着它的盛开,人们将告别大雪纷飞的漫长冬季,迎来万物复苏,开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正如书中所说,在人类向自然不断征服和试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怀着敬畏和理解,来重新阅读这里。

“让我们通过了解三江源,在这场与自然、与文化、与生命的对话中,收获更多。”王湘国说。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