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听民俗学家讲虎年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2-02-11 10:01:18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民俗是一种亲和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种朴素的“仪式”,承载着深厚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传统。

值此虎年春节,本报记者独家对话江苏省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崔月明,来听他讲讲关于虎年的那些民俗文化。

中国环境报:2022年是虎年。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有着悠久丰富的崇拜老虎的历史。请问您民俗文化中的老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崔月明:在民间文化中,老虎象征着权威,寓意着吉祥,是兽中之王。过去,条件好的人家都会在厅堂正中悬挂一幅《下山虎》,以此镇宅辟邪。孩子出生至六岁“小扎根”,用具及身上装饰穿戴不离虎:虎枕、虎帽、虎头鞋、老虎袖、老虎兜肚。有的地方专门在新生儿的床头挂一张虎画镇邪,还有的人家用“虎”字给孩子取名:大虎、小虎。端午节要用雄黄粉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象征老虎的“王”字,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希望孩子百无禁忌、平平安安,也寓意孩子长得像小老虎一样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

人们也惧怕虎,特别惧怕白虎,东海黄公以赤金刀厌白虎的传说便由此诞生。晋干宝《搜神记》中写道,“鞠道龙善为幻术。尝云:‘东海人黄公,善为幻,制蛇御虎。常佩赤金刀。及衰老,饮酒过度。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诏遣黄公以赤金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后西京(长安)周围将此事作为戏剧题材,汉朝的皇帝用这个故事作角抵戏。总之,在不同的语境中,老虎的形象各有不同,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取。

中国环境报:虎年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崔月明:每个生肖年,人们都会借助该生肖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愿望。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勇敢与威严的象征,认为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人们希望得到“虎神”保佑,希望自己像虎一样坚强威猛,经常用“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词语来表现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十二生肖中,只有虎被当作门神,人们会在除夕将它的画像贴在门上,用于看守门户、镇邪驱妖。西周《周礼》中有“居虎门之左,司王朝”的记载;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说:“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眠,以驱不祥。”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也记有“俗好于门画虎头”的习俗。

现在北方地区也还留有新年张贴或悬挂虎图的习俗。山西、陕西有些地方,除夕夜常以虎造型捏老虎面花礼馍,用以祭祖或相互赠送,以求多福多财、年年有余。江浙等地民间常在过年时,以柏叶点铜绿,剪彩绒为虎形,扎成“老虎柏子花”,花边上缀小虎,称“子孙老虎”,互相赠送,寓意多子多福、平安吉祥。福建漳州一带,常在春节悬挂《五福图》,画上有5只猛虎(“虎”和“福”谐音)坐在聚宝盆边,表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临门、大吉大利。

中国环境报: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同。各民族各地区中都有哪些与虎有关的习俗?

崔月明:有关中国虎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因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同。

人们认为虎是孩子的保护神。在陕西,有小孩满月送布老虎的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用黄布做一只老虎送给外甥,走进外甥家大门时,要将布老虎的尾巴剪下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意为孩子长大后像老虎一样强壮威猛,剪掉一节虎尾,寓意孩子将来免灾免难。在山西,外甥生日时有舅舅送虎枕的习俗。在东北,鄂伦春族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驱鬼辟邪。

陕西还有结婚“挂老虎馍”的风俗。迎新娘之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子串起来,等把新娘接到家,便将老虎馍挂在新娘的脖子上,进入新房后取下,新郎新娘一人一个吃掉。老虎馍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寓意新人早生贵子。

一些彝族聚居区从农历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出时结束,这期间要举行请虎神、跳虎舞等庆祝活动。正月十五为“送虎东归日”,这天酉时开始,扮演虎神的人口念吉祥语,到各家拜贺。

中国环境报: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对此您怎么看?现代人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中,找到失落已久的年味?

崔月明:中国人过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过去因为物质匮乏,吃穿相对平时差距很大,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有一些平时难得的物质享受。大人们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几天,走亲访友;孩子们早早就期盼新年能穿上新衣服,长辈给压岁钱,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虽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但亲戚朋友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年味真的很浓,人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现在,从物质生活来看,可以说是天天过年,甚至比过年时还更好。我认为物质条件的丰富、多元文化的出现是“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年味中包含了浓浓的精神因素,年味就不会被物质条件冲淡。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呼吁找回失落已久的年味,我也是这个观点。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做出努力,创新社会民俗与家庭民俗衔接,多组织一些传承传统节俗的活动。比如现在有很多社团走进社区,为广大居民义务写春联,举行新春团拜会、茶会话;很多城市在主要街道和场所悬挂灯笼、彩灯以及大型花灯,就非常好,很受欢迎。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缺少闲暇和娱乐,精神世界出现浮躁、压抑,内心深处都渴望返璞归真,找回那种亲情交融欢乐祥和的“年味”。鉴于此,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把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传承发展,比如年画、舞龙、舞狮、庙会、花灯、踩街、闹元宵等可以营造年节祥和氛围的传统民俗项目,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让春节成为百姓聚集深厚民族情感的纽带。

◎崔月明,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委员会俗语专家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俗研究。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