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村边河道的水质越来越好,我们直观的感受是水清了,没味了,螃蟹鱼虾回来了,蚊蝇飞虫变少了。” 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踏湖区华沟村,村民宋利元对记者说。
在宋利元的家门口有一片空地,离着河道有几十米。过去,站在这里就能闻到熏人的异味,苍蝇蚊子多得很。如今,随着湖区水环境的持续改善,这片空地已经成为邻里街坊驻足聊天、孩童嬉戏玩闹的“娱乐场所”。华沟村紧邻的马踏湖,也成为全国美丽河湖建设的典范。
这些是山东省近年来致力于科学精准高效打好碧水保卫战的缩影。
源头防控,精准施治
牢牢守住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刚性底线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罗辉告诉记者,2021年,山东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同比改善幅度全国最高,历史性地在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国控断面消除V类水体,黄河干流山东段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率先在全国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日前组织召开2022年一季度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视频会议,通报全省水环境形势,听取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明确攻坚方向和重点任务,督导各市科学、精准、高效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推动河湖水环境质量稳步持续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全省各市要以当前尚未达标、尚不能实现稳定达标和均值反弹至Ⅴ类水体的断面为重点,利用人工抽查、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排查原因、强化源头治理、分类分批施治,做到既符合当前,更利于长远。
罗辉强调指出:“对存在污水溢流的,要抓紧提升处理能力;对生态流量不足的,要立即协调生态补水,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形成稳定可靠和科学有效的补水机制;对工业企业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千万不能对涉水违法行为‘开口子’。”
“对水质类别虽然达标、但水质指数仍然较差的断面,也要狠下功夫。”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各市要筛选确定对水质指数影响最大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精准开展定向“降指”,努力以降低关键污染物浓度的方式实现水质指数的改善,做到“小投入、大回报”。
同时,各市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与本级排水主管部门对接,争取将受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影响最严重,以及城市再生水占河湖径流比例较高的地区列为优先实施对象,并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黑臭水体监测及日常巡查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倒逼相关部门和地区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在日常巡查中,强化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及时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改造现场核查,严防出现排查疏漏、整治不彻底甚至虚假整改等问题。
全面排查,常态监管
为群众的“水缸子”站好“保卫岗”
山东督促各地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异地交叉执法检查等方式,组织对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回头看”,确保做到履职尽责,为人民群众的“水缸子”站好“保卫岗”。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郭琦告诉记者:“各市需逐步形成包括环评准入、日常巡查、在线监控等措施在内的全方位、常态化监管机制。同时,主动靠前服务把关,在地方谋划新建饮用水水源地时,充分考虑水质保护需要,预先向主管部门提出合理选址意见。”
此外,加快提升水源地水质监测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强化安全保障综合研判,并对水源地周边及上游污染风险开展排查评估,建立风险源名录。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实现水源地保护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郭琦说:“为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性、严肃性、有效性,省厅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撤销程序办法,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保护区调整从严把控,非必要不得随意调整,严防借保护区调整名义给建设项目‘走后门’‘开绿灯’。”
联防联控,整治提升
推动河湖治理从“保水质”向“增颜值”迈进
南四湖、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通道和调蓄湖泊,围绕这些重点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明确要求。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刘时介绍:“在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方面,聚焦黄河干支流水质保障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督促沿线9市齐抓共治、联防联控,合力保障流域水质安全。加大干流总氮浓度管控,深入推进滩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稻田退水治理试点,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入河量。统筹谋划、合理安排,推进各自辖区内所有涉黄河干支流排污口的排查整治。”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编制《2022年度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计划》,要求流域各市根据计划提前研究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流域联防联控,强力推进落实落地。
对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治理,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流域四市不仅要盯着国控断面,还要保障省控断面和入湖河流水质达标,今年39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比例不得低于70%,明年入湖河流全部要达到地表水Ⅲ类水。
流域治污,不仅要让河湖的水清起来,还要让河湖生态美起来。
罗辉强调,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坚持“保水质、增颜值”并举,对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做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在保障河湖水质达标的基础上,加强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探索兼顾实现景观、科教等多重服务功能,努力创建更多美丽河湖案例,推动河湖治理由“保水质”向“增颜值”迈进。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