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守护“宁津蓝” 打造绿色发展县域模板

发布时间:2022-03-22 07:56:53   来源:环境厅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宁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与产业共融共兴,以环保综合治理厚植生态底色,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成色,以探索绿色发展增添生态亮色,全力守护“宁津蓝”,打造绿色发展的县域模板。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8亿元、同比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4亿元、同比增长1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列全市第1位,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共兴、绿色与富民共赢的局面。

守护“宁津蓝” 打造绿色发展县域模板

多措并举出新招,打好环保综治“组合拳”。宁津县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着力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激励、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一张智网抓督办。积极探索生态环保智慧监管,打造“环保问题管理平台”,创新“互联网+督导+办理”模式,形成“发现—汇总—交办—督导—办理—审核—问责”的责任闭环,广泛应用“智慧工地”“电能监控系统”等智慧场景,以综合治理“一张智网”建立全员环保机制,推动生态监管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有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环境报》刊发推广。一种态势抓常态。始终以高压的态势抓环保,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近两年立案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问题272件,行政处罚累计233万元,其中刑事案件立案7起、行政案件立案112起,对12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行政拘留204人,让环境违法无处遁形。一份名单抓自律。以创建省社会信用典型城市为契机,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完善环保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让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更容易获得各类优惠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环保自律意识、诚信意识。一个理念抓宣传。本着亲民为民的理念抓好环保宣传,走访企业3549家次、门市9749家次,推广使用清洁煤8300吨,春节假期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天。

守护“宁津蓝” 打造绿色发展县域模板

“三化”驱动促转型,牵牢产业蝶变“牛鼻子”。宁津县坚持源头治本理念,聚焦矛盾抓转型、找准关键抓整改、立足优势抓突破,全力推动产业集约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动产业集约化转型。聚焦实木家具、五金制造两大行业,持续开展违规小作坊整治,建设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5个乡镇绿动能共享园区,创新共担式投入、共享式入驻、共赢式运营等模式,将原来分散的小微业户整合引进园区规范化、绿色化生产,目前已入驻企业1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近5000人。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深入开展“四评级一评价”工作,对全县重点企业开展“问诊把脉”,着力补齐源头替代、工艺改进、治理设施升级、无组织排放控制等方面的短板,关闭淘汰不达标化工企业8家,帮助26家化工企业整改提升,助力完成20家企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改造,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突出全域数字化,引进腾讯云、忽米网两个国家级平台,带动44家企业上云,打造了迈宝赫、罗赛罗德等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城市数字大脑,完善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等应用场景,生产生活各环节之间的能源消耗不断减少,探索出了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守护“宁津蓝” 打造绿色发展县域模板

探路“双碳”新时代,下好绿色发展“先手棋”。宁津县全力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力推进绿色靓城。坚持绿色发展惠民生,创新“银行贷款+专项资金+专项债券+公司债券+其他融资”“五资”融通模式,全力推进中心公园、新河水系等绿色工程建设,购置新能源公交车90辆,开通覆盖全县552个行政村的绿色公交线路33条,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3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98%、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全力推进绿色增能。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争取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全县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4.4万千瓦,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项目并网发电后,估算每年可节约标煤47.8万吨。全力推进绿色兴农。依托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要求为参照,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以图管地、智农、防灾、决策,以数字化赋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等,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67.2%,覆盖面积92.2万亩,达到了现代农业节水、节肥、增效的效果。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