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以脚为尺,绘就周村水系“活地图”

发布时间:2022-04-23 09:21:44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21年12月24日凌晨,齐鲁大地大雪纷飞。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孝妇河畔,昏黄的灯光中,有一人影顶着凛冽寒风,顺着河边冻实的泥土,手脚并用爬向河道上游。大约是结了冰又落了雪的地面非常滑,只见他踉跄一晃,瞬间失去平衡,“哎哟!”一声滑入了冰寒刺骨的河水里。

努力站稳脚后,他继续从水里向上游慢慢挪动,然后从怀里拿出取样瓶,灌满上游河水,才爬上岸边,举着瓶子如释重负地说:“搞定了!今天的水样赶天亮就能出结果了!”

接着,他顾不上换去湿冷的鞋服,马不停蹄把样品送去了监测中心。这位铁军战士,是山东省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周村分局(以下简称“周村分局”)水与土壤环境科科长刘世涛。这项水样采集工作,他每月至少做7、8次,至今已坚持了十余年。

刘世涛自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进入周村分局工作。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生态环境治污攻坚一线,以点点滴滴的努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环保人的初心、责任和担当。

以脚为尺,绘就周村水系“活地图”

2010年,山东省提出“争取年底前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的目标。这个标准现在看来只是流域治理的基本要求,但在十几年前,污水偷排、乱排现象较为普遍,要实现这个目标,是谋求河流水质大幅度改善的艰难一步。

以脚为尺,绘就周村水系“活地图”

时间紧任务重,刚参加工作的刘世涛不急不躁,向局里的前辈们学习讨教后,参与制定了完整的排查计划,每天按计划去河道巡查打卡。为了杜绝夜间偷排,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他和同事们突袭暗查,顺着河道、污水管道,一米一米溯源,一段一段排查。也正是从那时起,刘世涛养成了每周至少巡河2次、每次徒步数十公里的习惯。

十年间,刘世涛用双脚踏遍了周村区的每一寸河道,只要是关于水的,问他什么都能明白,俨然成了周村水系的“活地图”。

征实则效存。自2019年主持科室工作以来,在他带领的4人团队努力下,周村区河流断面主要指标持续向好,2021年孝妇河袁家桥断面年均值COD、氨氮浓度分别较2018年改善31.6%、40.8%,首次达到Ⅲ类水标准。

以民为本,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而生态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刘世涛从小在农村长大,始终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民生问题悬在心头。

多年来,他带领科室人员,走遍了全区各个村落,对重点区域、镇办、村庄开展广泛调研,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确保每家每户污水治理都有措施有成效。

截至2021年底,周村区已完成6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下一步将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每每谈及这项工作,他都感慨的说:“咱们多跑跑路,多操操心,就能早一天推动完成这项工作,就能让老乡们早一天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脚为尺,绘就周村水系“活地图”

以梦为帆,细耕土壤保护“责任田”

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十条”,着手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此时,相较于已成体系的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并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啃下这块硬骨头。

抱着从头学习、边学边干的想法,刘世涛踌躇满志,但第一项“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工作就让他费去半身气力。筛选企业、变更信息、关闭搬迁认定、关键信息补充等等各项工作,对人员数量和专业性要求太高,但基层又人手短缺,力量严重不足。这项工作,他前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全区201家企业的信息核查。

刚迈过这道坎,2017年,全国接续启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他又开始一家家企业的跑,一点点去核对,调查中用的ArcGIS软件不会操作,就自己背着笔记本去省厅学习,最终顺利完成了全区28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核实,并补充划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单元10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47个。

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净土保卫战冲锋号角吹响。在刘世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周村区又先后完成113家土壤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实现土壤污染重点单位动态监管。截至2021年底,周村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现从无到有、再到精的大跨越,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高达100%。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在刘世涛的环保长征路上,有举步维艰的辛苦,有鱼翔浅底的喜悦,有惠民惠农的朴实,有同心筑梦的情怀。

“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让老乡们拍手叫好!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的动力源泉。”刘世涛如是说。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