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主在检验机构大厅缴费后,把车辆和钥匙交给工作人员,由他们来操作完成后续所有的检验服务项目。休息等候期间,车主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实时了解车辆检验的情况。实施‘交钥匙’服务,大大压缩了检测时间,从以前的全流程平均50分钟缩短至半小时。”4月21日下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落实移动源环境管理便民措施有关情况。
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主任郭元春告诉记者:“加强移动源排气污染管控,可有效降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浓度。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扎实做好移动源环境监督管理的基础上,相继创新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服务,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群众零跑腿,服务送上门’和‘源头编码,售出登记’等工作,不断推动移动源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便民化。”
打造“钥匙给我,暖心给您”群众满意品牌
记者了解到,机动车环保检验包含外观检验、车载诊断系统(OBD)检查、尾气排放污染物检验等过程,车主需全部检验合格后方可通过。每当提起该检验,很多车主便想到枯燥漫长的排队等候,检验过程费时耗力。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聚焦广大车主忧心焦虑的环保检验“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便民服务,打造“钥匙给我,暖心给您”的群众满意品牌,在得到广大车主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重新激发了检验机构的活力,增加了检验机构的效益,实现“双实惠”。
为提高检验效率,山东省生态环境部门督促指导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简化业务流程,推动环保检验、安全技术检验与综合性能检验“三检合一”,实现机动车所有检验业务一次缴费、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大幅度减少了车主办理业务时往返奔波的路程和时间。
在数据共享方面,山东省建立省级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平台,16市之间实现机动车登记信息共享,实现“交钥匙”服务后,无论车辆注册登记地在哪里,均可在全省范围内的任意一家检验机构办理机动车环保检验业务,消除各市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使得车主异地检验更加便利。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董克兵对记者说:“山东省16市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服务均取得不错效果,其中济南市做得更有特色,该市每年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约110万辆次,已取得机动车排放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共104家,其中正常运营的96家,检测线380条,检测量及机构数量均位于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济南市所有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均已落实此项服务,有效简化了业务流程,缩短了车主等待时间,获得了车主的一致好评。”
为确保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服务落实落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定期调度各市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服务落实情况,并将此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范围,督促指导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创新服务思维,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优化检验场所布局、检测人员配置、业务窗口设置,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培训,大幅提高检验效率,有效压缩检验时间,为车主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年审服务。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408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中,1367家实行了“交钥匙”服务,实施率达到97%。
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一条龙”服务
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来说,编码是唯一身份信息,由于不能上路行驶,机械主到窗口单位办理编码登记业务需要租用拖车,费时又费钱,麻烦不想办。此外,当机械主提交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时,会出现审核时间过长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机械作业的情况。
郭元春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一条龙’便民服务。机械主在办理编码登记业务时,无需再到窗口进行现场办理,只需通过‘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监管平台’微信小程序提交申请登记信息,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信息审核、现场复核、喷涂环保号码等,如果出现需要调整修改的情况,生态环境部门主动电话联系或跑腿上门服务,打通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最后一公里’。”
自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业务开展以来,山东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零跑腿”服务个人9.9万人,企业7.3万家,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也实现了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有效监管。截至目前,全省非道路移动机械累计摸排57.2万台,编码55万台,喷码51万台,数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为顺利达成“十四五”期间对非道机械编码登记和定位管控的目标,有效解决编码过程中申请信息“乱”、终端审核“慢”、现场核实“累”等问题,山东省积极探索在销售端对机械逐机进行编码登记并安装定位,建立“源头编码,售出登记”的长效机制,让“编码前置”、端口前移。
所谓“编码前置”,即非道路移动机械销售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协助机械购买者完成信息填报、环保号码生成、号码喷涂、远程定位安装等“一条龙”服务,环保号码采用“后审核制度”,改变了从前“先审核、后发号”的老模式,解决了机械主提交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导致审核反复、时间过长的问题。
郭元春说:“在‘编码前置’服务过程中,现场申请、当场发号,从线上递交申请材料到喷码定位安装完成仅仅需半小时便可全部完成。目前,该服务已经在济南市成功试点,计划今年逐步在全省推开。”
编辑:徐爱杰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