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能源报总编辑谭介辉出席“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并作致辞。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双碳”是一场全新赛道上的国际竞争,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有信心、有策略、有共识。中国能源报将继续全面、深入、立体观察能源产业领域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讲好中国“双碳”故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成立于“十四五”元年的“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恰逢其时。就在半个月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深入评估了气候变化的最新影响和风险,再次警示我们深入推进“双碳”目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双碳”是一场全新赛道上的国际竞争,尽管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甚至更短,但实现“双碳”,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我国水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总装机和新增装机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得益于此,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下降50.3%。我们有理由相信,碳中和对我国而言虽挑战重重,但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能源行业尽快变“轻”变“绿”,我们有策略、有办法。大力发展非碳基能源,实现能源行业的结构性降碳,是最基本、最重要、最适用的“双碳”之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在端牢能源饭碗的同时,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带动煤炭全产业链迈向绿色低碳;我们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原则,优化组合、协同发展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助力“两高”产业深度脱碳;我们通盘谋划,全力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同时,“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也正风靡乡村;我们审时度势,真金白银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率先布局氢能产业,非碳基能源加速崛起。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有共识、有抓手。随着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节能是第一能源”渐成共识,科技在推动双碳进程方面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CCUS、第三代甲醇制烯烃等一批有望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低碳技术、零碳技术正在加速商业化进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连年安排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资金,通过积极的绿色金融政策高效引导绿色消费。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成为社会新风尚。绿色未来,可盼可期。
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积极的舆论引导。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作为人民日报社直属的专业媒体,旗下有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城市报三大融媒体传播平台,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城市等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职责。尤其中国能源报,秉持“忠诚国家利益、推动能源革命”的价值理念,积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充分发挥专业能源媒体优势,为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全面、深入、立体观察报道汽车、能源产业和城市领域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讲好中国的“双碳”故事。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