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2-09-01 16:00:04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任务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核心,坚定政治方向,打造过硬作风,积极服务群众,实现党建与业务相融合、双促进、共提升。

学史力行践初心,尽心竭力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职称晋层级、晋等级处于停滞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垂改后,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坚强领导下,职称晋层级、晋等级的机会得到大幅增加。中心领导班子提前谋划、精心筹备,不断完善职称评聘评价标准,优化工作程序,2021年7月,除新入编人员外,其余28名同志均得到晋升。2022年8月,在保持职称评聘制度连续性、严肃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23名符合条件的同志得到晋升。通过职称竞聘,准确客观评价了技术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护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多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激动的说:“能在退休前晋升并聘任到正高级职称,我们为环保事业付出一辈子得到了认可,感谢垂改红利,感谢省厅领导的果断决策。”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党管人才明方向,育才用才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对内设机构设置批复要求,把政治思想坚定、业务能力突出、作风纪律优良的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2021年11月,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选拔工作方案,报备省厅人事处。选拔工作严格按照程序,做到了政策公开、条件和资格公开、步骤和程序公开、选拔结果公开,党务与纪检室对干部选拔工作全程监督,共涉及13名同志提拔、轮岗,努力把干部培养成为“多面手”、最大限度降低岗位风险。通过干部选拔,树立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鼓舞了士气,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党建引领开新局,攻坚克难创佳绩。在坚持每月定期考试的基础上,把每周开展“党史、安全、技术大讲堂”纳入年度重点;成立大比武组织机构、集训队伍,把青年干部作为岗位练兵的“主力军”,提升技术能力,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克服受周边疫情影响、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主动承担周边省、市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监测,超额完成61.7%样品监测分析任务,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表扬。协助南四湖办对部分重点水域开展水质监测,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提供数据支撑,获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表扬。选派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纯熟的2名同志参加公安、环保联勤联动跨省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专项行动,快速锁定采样口三通阀设置异常关键证据,为精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获枣庄市公安局表扬。联合枣庄职业学院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生态枣庄建设交流会,促进毕业生精准就业、政校企合作和产教研融合,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党建引领走在前 砥砺奋进开新局

环保铁军青年先锋队“以青春之名 行环保使命 创一流业绩”,勇担重任冲锋在前,圆满完成各级交办的任务,被枣庄市共青团授予“青年文明号”。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传承好家风,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开花,1名同志家庭被省妇女联合会、省生态环境厅授予“最美家庭”。发扬“严真细实快”作风,讲好生态环境铁军故事,获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通报表扬;1名同志被授予优秀供稿员和市级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称号。1名同志入选枣庄市人民检察院听证专家人才库。

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不断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树立“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标杆,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刘合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