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潍坊市中心城区,白浪河、虞河穿城而过。长期以来,雨污混流制管网导致的汛期污水溢流,成为制约两条河流水质改善的突出瓶颈。
当前,潍坊市正大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但由于工期较长、工程量大,施工期间仍难以彻底解决污水溢流问题。为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潍坊市积极实践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分级滞蓄、分质处理、时空调节”的应急治理模式,基本实现汛期“小雨不波动”、“中雨不溢流”、“暴雨不超标”,有效保障了汛期河流水质安全。
系统布局、分级滞蓄,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溢流入河
记者了解到,老旧城区雨污混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在降雨强度大、洪涝形成快的汛期,雨污混流可与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相互叠加,严重冲击排水(污)管网、造成雨污洪涝水溢流入河,导致流经城区河湖断面雨后水质反弹几成规律。实施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是解决这一困局的关键和硬招。
今年4月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方案》,在全省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行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建成区排水设施短板,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但在工程建成见效前,如何确保河流水质安全,成为摆在各市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潍坊市因地探索,创新施策,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的汛期应急治理“潍坊模式”,可谓一剂良策。
“潍坊模式”的第一招,是分级滞蓄。结合污水管网布设现状,潍坊市沿白浪河、虞河选择适宜位置,建设调蓄池分级逐层拦蓄污水,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溢流入河量。
其中,在白浪河、虞河上游,建设1处10万吨地埋式调蓄池,有效控制污水干管水位;在河流中段,建设1处22万吨地埋式调蓄池,收集日常溢流生活污水及降雨初期雨污混合水;在河流下游,管网溢流口处建设1处10万吨地埋式调蓄池,并利用现有沟渠加建防渗设施、截蓄闸坝等营造滞留塘,对雨污混合水及管底淤泥进行再次截留,从而在“上—中—下—末端”四个维度实现了对外溢污水的层层拦蓄。
截至目前,白浪河、虞河周边120余平方公里汇水范围内共设置了52万吨调蓄库容,可确保管网平时“零溢流”,中等降雨条件下雨污混合水全部得到有效截蓄。
就地抽取、分质处理,实现“厂、网、池、塘”有效联动
“潍坊模式”的第二招,是分质处理。
潍坊市在污水管网重要节点、调蓄池和滞留塘配套建设污水应急处理设施,目前已配建5处,处理规模达8.5万吨/日。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张艳芹告诉记者:“晴天,我们通过调节管网液位,对溢流入调蓄池的污水进行常规处理;雨天,抽取管网及调蓄池内污水上清液,快速处理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后就近入河,管网及调蓄池底部高浓度、难处理的污水仍进入下游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张艳芹介绍,这种方式,既能发挥应急处理设施快速响应优势,对低浓度污水就地处理;又能发挥污水处理厂最大效能,对高浓度污水实施精准有效处理,不仅减少了过大水量对下游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冲击,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节约了大量成本,最终实现“厂、网、池、塘”有效联动。
仅今年以来,潍坊市汛期地埋式调蓄池截留的650余万吨污水中,就有305.82万吨由应急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占总量的45%以上。
制定预案、时空调节,错时增加污水处理总量
“潍坊模式”的第三招,是时空调节。
借鉴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做法,潍坊市以排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难处理难降解的160余家企业为重点,结合厂内应急池容量等情况,“一厂一策”制定汛期削峰减排应急预案,分别确定减排目标、减排方式,根据气象条件在降雨期间督促启动落实,从源头减少企业排水量、减轻管网压力。
在此基础上,统筹联调联控全市70余家污水处理厂,在雨前2-3天集中加大污水调配力度,尽力降低管网水位;发挥不同位置、不同高差污水处理厂分级滞蓄作用,错时延长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时段,最大限度提升污水处理潜力。
此外,潍坊市还注重加强汛前定点帮扶,指导污水处理厂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腾空应急池、预备应急药剂等措施增加雨期污水处理厂处理效能。
其中,白浪河流域设计处理能力为20万吨/日的城北污水处理厂,在工艺优化后临时最高处理能力可达29万吨/日,可有效应对管网雨污混合水量剧增的压力。
汛期应急治理的“潍坊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21年超长汛期中,潍坊市通过连环施策,累计减少白浪河、虞河流域内溢流污水近1000万吨,有效保障了汛期河流水质安全。
从汛期污染强度看,2021年6—10月主汛期、当年“最强秋汛”及2022年6—7月期间,虞河在线指标均未出现超标;白浪河在2021年10月、2022年6月遭遇24小时内雨量6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后,在线指标略微出现波动,但污染强度峰值全程未超过1.6,仅为一季度全国汛期污染强度“前50”警戒线的44%。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