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若义 通讯员陈雅群 李垚滨州报道 走进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后陈村村民陈汝国家中,厨房排放的生活污水正通过污水管道哗哗地流向院墙外的污水沉淀池,经沉淀后再汇入村庄污水管网。
“以前,污水出门就倒,有些直接泼到大街上。现在好了,污水通过管道排走了,既方便又干净。”陈汝国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滨州高新区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小营、青田街道董桥、耿家等15个村先行试点后,以点带面,今年扎实推进4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高新样板”。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滨州高新区分别修建了雨水和污水两套管网,雨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沟渠;污水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收储。各村在每户院墙外设置沉淀池,在街巷拐角处设置检查井,有效防止杂物阻塞管道。
“看到村里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我们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营盘村的董树青说道。
目前,滨州高新区各街道已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安排专人进行管护,定期查看污水管网运行状况,保障污水管道畅通、污水清运及时,构建了覆盖全面、标准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