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走进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北纬35°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标语迎面而来,水泥路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民居最大程度地保留着乡村的原汁原味。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长义指着面前的清流打开了话匣子:“这里过去是一条垃圾沟、臭水沟。我们通过场地清理、河道修砌、景观美化等手段,让这条垃圾沟涅槃重生,这里也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龙门涧。”
昔日穷破的小山村,如今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于家山村的巨变,正是临沭县创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模式、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一个缩影。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利告诉记者:“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我们以解决农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助力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形成村村有特色、一村一亮点,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小地瓜”的“大文章”
“北纬35°甜”,是什么甜?是于家山村的地瓜产业甜。
于家山村不大,共有400多户、1300多人,地瓜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地瓜约6000吨,素有“地瓜专业村”的美誉。这里种植的地瓜选用优良品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种植要求,走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可实现经济效益860万元。
为做好“小地瓜”的“大文章”,镇里引导村民利用传统工艺生产红薯粉条、粉皮,烤红薯、烙制红薯煎饼,包装成旅游产品后到共富商店售卖,人均增收两万余元。地瓜点心、薯条、红薯奶茶等产品也深受游客喜爱。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生态环境科科长张晓富介绍,于家山村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村民致富紧密结合。
于家山村先后建设了耕读薯院、龙门薯院、归雁薯院等独具“地瓜专业村”特色的乡村景点,通过“瓜瓜直播”等形式宣传推广,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倾心打造的瓜瓜课堂、研学工坊等,让游客既能欣赏到“地瓜村”的景,又能体验到“地瓜村”的趣,“红薯宴”的推出更是让游客品尝到“地瓜村”的甜。
临沭县青云镇副镇长张立达对记者说:“我们以红薯产业为主题,通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做大做强红薯精深加工,引领全产业链升级,带动片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走出多元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薯乡群众在北纬35°的甜蜜产业带过上甜美好日子。”
“小村庄”的“大名气”
临沭县朱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过。近年来,朱村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创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模式,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等荣誉称号,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法规与标准科科长王庆玉介绍,为提升村庄“颜值”,朱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环境整治管理,实施了两公里沿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对朱村及周边9个村居进行连片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00户,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置全覆盖。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朱村大力发展“生态+新型绿色农业”,打造集有机生产、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养生康乐于一体的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有序开发当地葡萄、黄梨等优势特色资源,建有苗木基地600亩、蔬菜基地100亩、优质葡萄基地400亩,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小柳条”的“大钱景”
传统手工艺柳编在临沭县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
在临沂市欧拉柳编艺术小镇的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柳条在工人师傅手里上下翻飞,一个个圆形或方形的柳篮雏形就出现了。成品车间里,工人们则忙着打包、装箱,将精美的柳编工艺品发往海外。
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说:“我们以杞柳种植为基础,柳编产业为支撑,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产品3亿多件,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解决就业8000多人。”
欧拉柳编艺术小镇,位于“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这个综合体项目由曹庄镇打造,整合朱村、柳编、沭河古道、马陵之战古战场、岌山地质公园等区域内资源,力争实现区域内柳编产业文化、柳编非遗文化、朱村红色文化、沭河古道文化、沂沭地质文化等优势资源的高度融合。
临沭县曹庄镇副镇长禚宝宏对记者说:“我们以柳编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以及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特色项目,促进柳编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镇杞柳种植面积达9000多亩,从事柳编加工的农民超过1.5万人,每户年可增加收入两万余元,累计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柳编产品收入1500多万元。”
数据显示,临沭县有10万多人从事柳编产业,柳编出口企业达372家,实现年产值176亿元,出口额达到16.11亿元。小小柳条,挑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大梁”。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