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青岛推出助企发展17条措施获点赞

发布时间:2023-04-04 08:21:58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以前申请排污许可证周期长、成本高、程序复杂,现在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环评与排污许可一体化办事指南,实现‘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为企业后续项目建设和投产争取了时间。”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他们公司在青岛高新区建设的中药创新药生产车间,成为青岛市今年首个“两证”一体化办理项目。

同样,青岛莱西市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近日取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成为《莱西市“区域规划环评+环评告知承诺审批”(第一批)实施方案》发布后首个完成审批的项目。项目总经理汤嵘佳介绍:“生态环境部门只用一天时间就为我们办完了审批手续,为企业开工节省了大量时间。”

这些是青岛市审批提质、服务提速的缩影。

今年2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7条措施》(以下简称《17条措施》),提出17条实招硬招,各区市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接续出台了配套落地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简化流程,为项目落地按下“快捷键”

“扩大‘区域环评’+‘告知承诺’试点范围,新增加第二批试点园区8个;环评‘打捆’审批实施范围扩大为全市已落实规划环评要求的产业园区同类型或相近类型项目。”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介绍,《17条措施》突出新内容、新方向和新便利,打通环评审批、土壤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管等领域难点堵点环节,优化和扩大政策的应用范围,让更多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到改革红利。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青岛学校项目,在申报环境影响评价时,因项目符合青岛市申请告知承诺政策,项目仅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审批,为开工建设按下“快捷键”。作为青岛市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市北区百安居项目,为保障项目落地,市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安排专人跟踪服务,缩短评审及复核时限,项目顺利落地,获得建设单位的好评。

近年来,青岛市对建设项目试行“区域环评”+“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对建设用地污染调查报告评审进行流程再造,通过简化程序、强化服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青岛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压缩至10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手续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累计完成1916个地块的土壤状况调查评审。

项目落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实现再提质、再提速?

对此,《17条措施》提出了明确举措,包括精简环评前置条件、法定需要的相关部门前置意见可并联办理、在取得环评批复前补齐;推动环保“多事项合并办”,涉及海洋工程、辐射、入河排污口和入海排污口的建设项目合并办理,探索推进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简化产业园区内项目环评流程,推动各类正规产业园区的认定与建设,加强指导服务,解决项目选址的堵点问题等。

主动靠前,让服务更精准、成效再加倍

护航经济发展,服务是重要一环。青岛市在重大项目审批、安全用地、执法帮扶等方面做“乘法”,让环境服务更精准,成效再加倍。

青岛东一胶带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20多年的橡胶零件生产企业,由于建厂时间较为久远,废气处理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等简易低效治理设施,不仅处理效率低,废气无法稳定达标排放,存在潜在空气污染风险,而且活性炭更换、危废处置以及设备维护等要花费巨大资金和精力。

面对废气处理等环保设备更新的巨大投入,企业在“改”与“不改”之间犹豫不定。

对此,即墨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入企驻厂执法帮扶”,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并帮助企业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8万元,减轻企业环保管理和运维负担。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主动给我们出谋划策,找寻低费高效的处理方案,废气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后,不仅节约了运维成本,还改善了生产环境。”企业相关负责人张选平介绍,自去年公司安装新型废气处理设施后,大大提高了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效率。经监测数据比对,更换设备后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下降91.3%,废气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无事不扰,柔性执法“云上办”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柔性执法,打造无事不扰“云上办”模式。通过综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和企业信用评价等机制,实施差异化监管。同时,融入智慧化监管模式,通过建设执法一体化平台,推行非现场执法检查模式,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线上“发现—处理—解决”,由传统执法模式转为预先提醒、主动指导、及时纠正等执法帮扶措施,统筹兼顾,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近日,李沧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调整工作,辖区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按要求应当纳入监管范围。后经走访发现,这家公司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前期因无法判断自身生产工艺性质,主动自我加压从严管理,并依据排污许可重点管理要求进行自行填报。经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李沧分局研究决定,这家公司生产采用复配工艺,无化学反应过程,依据相关条例,将公司排污许可更改为登记管理类,并将其从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移出,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17条措施》还在生态环境柔性执法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要求,提出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优先将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不进行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开展不见面监管“云检查”,对全市5000余家符合非现场执法要件的企业,优先使用非现场执法;实施执法帮扶线上“纽带工程”,发现问题线上推送、线上整改、线上复核,减少入企频次;对首次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以督促整改、减轻环境影响为重点,加强帮扶指导,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到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