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2022-01-17 10:54:36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导读: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灵魂,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层面,还应该放眼国际社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要不断克服来自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等方面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冲击,自觉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构建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共享发展。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溯源

(一)共产主义理论为共享发展理念奠定理论基础

早在1847年底,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就强调“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5]

可见,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的制度前提。列宁也认为,在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

因此,在对共享发展理念的概念进行解读时,应该结合共享同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关系来把握。

首先,从制度层面看,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享,也只有在废除私有制之后才会出现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提的共享才具有科学性,任何私有制社会里提的共同、共享都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价值观都不可能有生长和践行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共享发展理念最能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和优越性。

其次,从主体层面看,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共享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明显地,这里的全体成员不是指具体某一国或某几国的成员或公民,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员,超越了地缘国家意义下的公民以及民族意义下的族群。不分肤色、种族、国家的全体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与中国古代的全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如出一辙。这样的社会成员的融合,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得到根本保证,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具有这样包容的胸怀。

再次,从生产力层面看,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的是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个规模要足够的大,大到能够使所有人的需要都能满足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旧的分工、产业结构等都需要先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再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新,培育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也正好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最后,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的是达到城乡融合,消灭二元对立的城乡结构,不断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彰显先富带动后富,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自然也是正迎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可见,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就是要求共同、共享,共同、共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

(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实践基础

纵观中国的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都十分注重统一战线的问题,并将之视为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这体现了党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福祉的共同、共享的发展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共同、共享发展的内涵。邓小平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回答:“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是由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所开启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配套作出一系列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标志着共享发展理念被注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

但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的范围内,还应该包括外延性层面上的理解,即国际的范围内。

二、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郑重承诺,又是对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勇敢担当。

一方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的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表现,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求的回应,更是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郑重承诺。

首先,从价值目标来看,共享发展理念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了千百年来的价值目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彻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从党的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这一宗旨最凝练、最真实、最恰当的表达。

另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的是共商共建基础上的共享,是积极回应他国利益的合理关切,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的中国智慧,更是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勇敢担当。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利益共同体。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产品、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效率的提高,更把国与国的关系看似简化为了单纯的利益关系,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责任共同体。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和联系将得到深化,从而导致全球化的出现。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的政治、信息共享、文化、生态环境、全球治理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即全球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会给国家间、地区间的贸易往来、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增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会增加生活方式冲突、文化冲撞的机率。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积极融入自然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选,“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共享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表达,更是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例证。

三、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困境与路径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

在当前的世界发展格局下,中国主导的共享发展理念势必会遭遇到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当代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天生的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自它诞生之日起,关注和追求的便是自己的自由和快乐,这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是不相符合的。利己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意识在观念层面的集中体现,注定是要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要追求建立与其利己主义的动机相符合的一系列的国家制度的,只有资本主义这样的国家形态才是他们理想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彻底的利己主义,恰如哈耶克所说“那些伟大的利己主义作家所关心的主要事情,实际上是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7]

其次,虽然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比,并非一成不变,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万变不离其宗,其阶级本性并没有发生改变。资产阶级总是试图将自己的利益夸大为全人类的利益,总是试图隐藏或者遮盖其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或遮蔽性的功能。当然这也是历史上,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类解放思想无法实现的根本所在。可见,一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利己主义会导致,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任何理论的论战,这也就是共享发展理念要遭遇的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大冲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的利己主义,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达成,其次才是全人类的利益,虽然这并不是不承认两者不会出现耦合,但是一旦出现会危及自身利益的情况,则会毫不犹豫地将威胁自身利益的一切都抛离。“只要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即商业和工业)一和他拿破仑的政治利益发生冲突,他也同样毫不珍惜它们。”[8]拿破仑就是这样操作的,可见,在这样的利己主义的意识形态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共享发展的。

(二)民族主义的解构

虽然民族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但总体来说,民族主义的狭隘性、非理性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解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本民族的狭隘性和非理性;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他民族的狭隘性和非理性。

来自本民族的狭隘性和非理性,主要体现为:一是狭隘民族主义,即民族的利己主义,过分地强调本民族利益,忽视全人类的利益,过分地注重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是不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的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再同宗教狂热、分裂主义等相互勾结,无疑是对中国开放和国际社会和平相处的强大威胁。二是极端民族主义,这是关乎到政治立场的一种极度非理性,主要是反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阻碍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除了本民族之外的,容不下其他一切国家和民族,这也是极其危险的一种政治狂热。这两种的本民族的狭隘性和非理性,都是对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构。

来自于他民族的狭隘性和非理性,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第一,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是全球化进程的绊脚石,更是阻碍共享发展的理论偏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也就是所谓的军备竞赛。既然是竞赛,那么共享发展的理念自然不太可能成为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选,更谈不上要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与责任了。

第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尤其是《文明的冲突》的发表,流露出美国学者亨廷顿鼓吹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高于其他一切文明,并且语言会相互冲突,这无疑是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非理性在国际层面的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达。实质上,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与交流互鉴。

因此,要警惕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其狭隘性与非理性的负面功能,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强烈冲击。

(三)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

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就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共商共建共享,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一直都是民主与平等的劲敌,而且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越来越以它的新形态,即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威胁着共享发展的进程。

首先,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在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坚持物质较发达的国家的文化、文明必定比物质较落后的国家的文化、文明先进或发达,其他落后的文化、文明甚至全人类都有责任、有义务要向他们先进的文化、文明学习,这势必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因为,文化霸权主义并不是要求共享他的文化、文明成果,其真实的目的在于思想文化渗透,在于让其他文化、文明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自动出让自己本来的文化、文明传统,这实质上是对人类文化、文明多样性、丰富性的扼杀,是和共享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文明传统的共享发展理念根本不相容的。

其次,文化霸权主义是对国际社会安全的重大威胁,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的是和平、安定、有序的世界发展格局,因此,文化霸权主义势必销蚀保证国家安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文化霸权主义,通过征服和控制人的头脑,从而达到改变国家力量对比的目的。这无疑也为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本国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方面,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防范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和破坏力方面,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再次,文化霸权主义并不像经济霸权主义、军事霸权主义那样轻而易举地为人们所察觉,文化霸权主义往往通过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无声渗透,从而达到深远持久影响的目的。共享发展理念则要求的是保持各自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之上的共享,可见,这种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对于保持民族独立性的破坏,要远比其它两种霸权主义更甚。

(四)推进共享路径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阐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必要性,同时也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总布局和总路径。

首先,开放包容是跨越共享之难的价值导向。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利共赢的心态,尊重各国差异,各国都要对自己在全球中的价值和定位具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合则两利”,尊重和包容对方差异,才是真正的共生逻辑。

其次,责任担当是推进共享的集体行动。针对全球治理体系中出现的安全、生态等威胁,已经超越了某一国或者是某几国的治理能力,这就需要各国以平等相待,坚持互商互谅,构筑共商共建的责任基础,共同承担推动世界的安全、生态、经济的发展。

再次,加强协作是推进共享的规则意识。加强文明交流、做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就需要各国加强对话与交流,在注重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国利益的合理关切,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加强协作的规则意识,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筑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才是快速推进共享的总路径。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