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2-03-01 13:34:07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万物土中生。土壤中有什么、产什么,大概率我们就吃什么。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我国已连续18年实现粮食丰收,这个了不起的成就,意味着我们打破了粮食的周期性波动规律,饿肚子成为遥远记忆,中国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但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虽然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很高,但农产品进口量仍然很大,比如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这些年我国人口流动是向东、向南迁移,耕地北移意味着以往的南粮北运已逆转为北粮南运,与人口流向正好相反。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惊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需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编辑:徐爱杰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