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发布时间:2022-03-07 11:24:04   来源:环境厅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寄语内蒙古的同志“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3年以来,连续10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都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摘录了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一起来学习!

乌海湖位于黄河内蒙古乌海段的主河道上,由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蓄水形成,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湖水顺势流入乌兰布和沙漠,形成众多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沙岛,呈现出半湖碧水半湖沙的美丽景色。这是2021年11月24日,在内蒙古乌海市拍摄的乌海湖景色。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22年

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21年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2021年3月7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围绕三峡水库蓄水安全开展了一系列库岸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推行河长制,在库岸消落区植树植草,为保护长江筑起最后一道屏障,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这是2021年12月4日在秭归县茅坪镇拍摄的生态库岸。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20年

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20年5月24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0年5月22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图为2021年3月1日,福建省霞浦县盐田乡南湾村海域,两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在近海嬉戏玩耍、翻滚跳跃。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9年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19年3月10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2019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2019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这是2021年11月28日,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雾袅袅,大天鹅在晨曦中游弋觅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8年

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8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飞抵泸州越冬的红嘴鸥逐年增多。图为2020年11月13日,市民在泸州东门口长江边观赏红嘴鸥。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7年

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这是2021年10月1日拍摄的黑龙江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6年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6年3月10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2016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因地制宜利用偏远山区深度贫困村4万余亩速生毛竹资源,形成毛竹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竹产业链,走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经济脱贫的路子。图为2020年7月11日,在会昌县周田镇河墩村,村民将晾晒好的竹筷半成品运回烤房进一步烘干。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5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2015年3月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前些年,位于贵州兴义市的万峰湖网箱养鱼泛滥,不仅阻塞主航道,还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局部水域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湖”。从2018年开始,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沿湖居民退渔还湖,转产上岸,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以制度硬约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图为如今的万峰湖。贵州省委宣传部供图

连续10年,总书记在两会上阐述这一问题

2014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2014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13年

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3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