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深化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发展“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3-06-23 10:27:19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应德国总理朔尔茨之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于6月18日至23日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总理于20日共同主持召开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出席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以及中德企业家圆桌会议。其间,李强总理还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与德国企业界代表座谈交流,并赴巴伐利亚州参观当地企业。

此次德国之行不仅是李强任后的首次出访,亦是2021年“云磋商”之后中德首次线下磋商会晤,更是两国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的首次全面对接。去年11月,朔尔茨的中国之行重启疫后中德线下交流互动,引领德、欧领导人访华热潮。此次李强的德国之行充分激活中德各层级、各领域对话合作,为中德关系企稳向好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政府磋商结束后的记者发布会上,中德宣布创建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对话机制,并将举行第三届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新一届中德环境论坛、卫生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中国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与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环境部以及德国企业分别签署十余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专有技术人才培养、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深化合作。

李强强调其此行是“一次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朔尔茨重申,“德国无意推动对华‘脱钩’,将继续深化对华合作”。就连向来主张对华强硬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谈及涉华战略时,也驳斥“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思维。尽管,在日前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德国政府指出中德关系中“竞争和对抗的因素在增加”,但同时,无论是德对华定位的三分法,还是以“去风险”替代“脱钩”“断链”的叙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均为对华合作预留空间。李强此访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丰富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实际上,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的大背景下,德方对涉外政策进行调整的战略设想存在合理性。只是若片面放大疫情、地区冲突等突发性事件负面效应,炒作“价值观外交”“单边依赖”“国家安全”等概念,以转嫁内部治理与发展困境,以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对华合作,未免“因噎废食”,错失发展良机。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经济研究所等多家智库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近十年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翻了近三倍,但依然与德国企业在欧盟内部市场以及美国市场的投资金额存在较大差距。且与对美投资相比,德企在华投资的回报率更高,显然中国市场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报告同样指出,欧洲企业仍然视中国市场为重要机遇,约50%的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其在华商业活动。

针对德、欧愈发强调的对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定位,近日,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公布的民意调查却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欧洲民众并不认为“中国是挑战和遏制欧洲的力量”,也不认可美国“民主对抗专制”的话语体系。且与2021年的民意调查相比较,欧洲对华认知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视“中国为欧盟及各成员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显然,欧洲民众对别有用心之人将“中俄捆绑”的恶意炒作并不买账,中德、中欧关系依然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强劲韧性以及内生动力。

作为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但中方愿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作出更多努力。如何在对华三重定位中寻找到平衡点、如何合理定义所谓“风险”、如何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德、中欧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课题。但中方始终坚持对德、欧的伙伴定位,期待双方能够妥善处理分歧、相向而行,为维护双边关系健康发展、为两国人民民生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