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荣成,渔民驾驶着渔船、舢板出海,各海域养殖区作业热火朝天;在浙江玉环,渔民加紧充冰、补网,确保渔业丰收;在海南多地,码头上一派海鱼装卸的忙碌景象……近期,各地港口陆续进入渔业生产旺季。和煦春光下,渔民们奔忙不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孕育生命、涵养资源,作用举足轻重。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生长在海边的人们自古以来就过着“兴渔盐之利、仗舟楫之便”的生活。也要看到,一味向海洋索取的发展方式,容易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问题。现实中,一些地区渔获量减少、种类发生变化,人和海洋的关系亟待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逐渐成为共识,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发展海洋牧场是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科技发展,渔民通过深海网箱、养殖平台等手段,推动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在江苏连云港,一度因渔业资源萎缩而成为贫困村的黄窝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紫菜加工厂,渔民“转捕为养”,走上致富新路。无论是对鱼虾贝蟹进行有计划的海上放养,还是推动作业水域向深海远海拓展,抑或开展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现代渔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不仅让更多海产品走上餐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培育出更多经济增长点,壮大了蓝色经济发展新动能。
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渔”生产方式,不仅为渔业生产打开更广袤空间,也在潜移默化中优化海域生态。近海捕捞压力减轻,涵养了渔业资源;海水养殖密度下降,水体环境得到修复。实践证明,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繁衍、栖息和生长的渔场环境,有利于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自然繁殖和增长,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修复。在综合开发渔业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养护,海洋牧场才能助力渔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我国可用于养殖的海域广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下,海洋经济迎来重要发展时期,“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海洋牧场作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从海岸起航,向深海进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一定能推动海洋牧场成为当之无愧的“渔业良田”“蓝色粮仓”,让海洋经济不断向更广更深处拓展,更好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