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回首2022系列报道⑩丨“破圈”是我今年最大的愿望

发布时间:2023-01-16 21:46:57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对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赵彤而言,2022年,是一个身份转换之年——从一名文字工作者转变成为一名主播。

从开始的紧张焦虑,到如今的应对自如。直播间里,赵彤用时髦俏皮的语言,让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2022年,南京市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线下开放194次,吸引4300余人(次)线下参观,但线上参观有1.7万余人(次),是线下的4倍左右。

刷屏回复让人感动

回想起2022年6月的那场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直播活动,赵彤记忆犹新。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8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负责人轮番上场,她和另外一位男主播主持串联,与屏幕前的网友互动交流,答题抽奖,直播间的气氛热烈浓厚。

“预想中冷场没有出现。”赵彤回忆说。开放单位负责人穿着干练的衬衣和笔挺的西裤,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着各自环保设施的特点,同时背后大屏幕上辅助展示着回收处理全流程,以及花园般的设施开放厂区。一条条惊叹的弹幕飞速闪过,“原来电子废弃物都有ID,可追踪”“危险废物处置安全放心”……

在答题环节,赵彤邀请直播间的网友在公屏上打出“守护绿色南京,共建美丽中国”时,齐刷刷的回复让人十分感动。

“很奇怪,这种主题的直播,为什么我会看这么长时间?”一位网友的留言让赵彤印象深刻,“这让我觉得,当你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一定水准时,我们的工作是可以吸引到大家的,当然这也跟8家设施开放单位有自己的特色有关。”

近年来,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各级生态环境宣教部门不断探索,力求以趣味性强的新形式、新内容,如直播、短视频、互动游戏、参观打卡、制作宣传品等,助力相关工作形成声势、扩大效果。

创新形式渴望“破圈”

一场或几场成功直播的背后,靠的不仅仅是台前的主播,更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层出不穷的创新以及顺势而为的勇气。

“我觉得直播能够成功,跟我们的宣传品吸引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赵彤说的,是南京自主设计的各类宣传品和多媒体宣传资料。

从2015年起,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便开始自主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和多媒体宣传资料。如以漫画形式讲述生态环保故事,创作出《环保漫漫说》系列作品,让南京生态环境的吉祥物“风车娃”以卡通形象带领公众走进生态环保工作的台前幕后;碟儿敲起、板子打起,传统文化南京白局对接上环境宣教,活泼俏皮的歌词里蕴藏着低碳生活的奥秘……这些融入环保元素,有设计、有品位的宣传品,成为生态环保宣教直面公众时的“吸睛密码”。

此外,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在扩大公众参与方面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赵彤介绍,作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南京高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外聘专业团队开发出高科环境智能小程序,实现企业介绍、厂区智能导览等多种模块,并将生态环境部的公众开放小程序加入高科小程序中;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开创720度VR全景云参观、线上云直播等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针对中小学生研发了一批课程,帮助更多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科普知识。

当然,在直播过程中,赵彤也发现,当前环保设施公众开放还存在公众知情度较低、参与度不高、参与面不广等问题。赵彤认为,这需要更努力地创新形式,让更多公众了解环保设施开放工作,了解参与方式和流程,让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形成“破圈”。

“南京有24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同时有一个年轻有活力并且对生态环保事业充满热情的团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新成效。”赵彤对此信心满满。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