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广东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

发布时间:2022-06-25 16:11:2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6月23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色日益成为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环境质量领跑全国

“在经济总量长期领先和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广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先行,连续七年全面达标,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3%,PM2.5年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率先转入以臭氧防控为中心的攻关模式,率先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

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广东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2021年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0.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此外,环境基础设施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珠三角9市全部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850万吨/年,与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需求。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广东提早布局,积极探索,取得成效。鲁修禄介绍,广东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机制和碳捕集技术等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金额分别为1.997亿吨和46.1亿元,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有益探索。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吴道闻表示,广东成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污染防治攻坚各项工作。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向“双碳”目标迈进。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培育低碳零碳负碳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建设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园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继续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营运车辆;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转变为深入打好

“广东领导是真花时间、真花白银、真有变化”。鲁修禄介绍说,去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二轮到广东来督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组长和有关领导在反馈督察意见的时候,对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朴实的评价。这个朴实的评价道出广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的真抓实干,在生态环境质量上的真实改善。

2020年,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国家评定为优秀等次,目前已转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阶段。

“深入打好,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鲁修禄表示,广东是制造大省、人口大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是需要坚守和科学做好的工作。既要做到更高的环境质量指标水平,更要做到常态化下,正常常规管控下就能实现这些指标。实现这个目标,广东还需要做大量坚实的工作,这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同时,从广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指标来看,除了要从水气土等硬指标,加强传统的大气、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质量的污染问题,转向更多关注农村的以及新污染物治理。

鲁修禄表示,接下来,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将深入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实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目标积极作为,坚持八字方针“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到五个精准,即“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不平衡性的问题要解决好,二是治理得不深入、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好,进一步再下功夫。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