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鸟先知。”不久前,鸟类摄影爱好者程先生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在浙江省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拍到的西伯利亚银鸥。照片中,水草摇曳,成群的鸟儿静静地停在水面,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现在水好了,环境好了,国家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红隼等珍稀鸟类频频亮相。”
国家级保护鸟类成为“常客”,折射了嘉兴大地的生态蝶变。
近年来,嘉兴市坚决扛起红船启航地的政治担当,推动生态环境发生全局性、历史性好转。2021年,嘉兴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省三个获此殊荣的地市之一,“秀水泱泱,韵味江南”美丽图景正从画卷中走到每个人的眼前,擦亮着“绿色低碳循环城市”金名片。
治污攻坚再现萤火之光
盛夏的嘉兴南湖,碧波潋滟明净。通过环保疏浚、水量调控、净水降浊、生态修复等措施,原本以V类、劣V类为主的南湖水质提升至稳定的三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更是较治理前的20至30厘米大幅提升至80厘米以上。
嘉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作为嘉兴人心目中的母亲湖,一汪南湖水,折射出一座城的涅槃重生。
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嘉兴市推动治水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工程治水向综合治理、专项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2021年,嘉兴市印发《夯实生态绿色基底 建设碧水嘉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进入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并重的治水新阶段,推动全域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
澄澈的河水中鱼儿穿梭自如,隐约可见的水下森林与缓冲带上的景观交融成景…在嘉善姚庄镇盛家湾,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人水和谐画卷映入眼帘。盛家湾是国控断面俞汇塘的一条支流,河道长1.43公里,曾经存在水质不稳定、透明度差等问题。
“这一水生态修复项目不仅聚焦‘水里的问题’,更着眼于系统性解决‘岸上的问题’,通过岸线整治,缓冲带生态修复,重构水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姚庄镇生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后,夜幕降临时还可以看到如梦如幻的萤火之光的场景。
碧水提升战、蓝天保卫战、净土持久战……一串串数字显出丰硕战果:市控断面Ⅲ类水占比从2016年底的19.2%上升到2021年底的9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45.7%上升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78.7%上升到2021年的90.1%;成为浙江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的地市,连续两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和治水“大禹鼎”。
背后,是嘉兴不断建立起“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
嘉兴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以来共出台7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责任传导到位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市72个镇(街道)全部设立生态环境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工作“月统计、月通报、月排名、月例会”和县委书记年度述职工作制度,市、县、镇三级全部执行生态环境状况向人大报告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对县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权重提高到25%以上。
数字监管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改善绝非一日之功。面对差距、弱项、短板,嘉兴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环境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问题应查尽查、应改尽改。
群众投诉举报查、村镇网格片长查、无人机(船)高科技查...打开嘉兴市“三大十招”智慧平台,省市县三级及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数量和分布数据等,一目了然。通过建立生态环境问题“三大十招”发现机制,嘉兴市充分运用“政府+民间、数字+科技、协同+督考”等多方力量,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及时发现上报和快速处置,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效能。
“我们依托全市4649个网格和9.26万个微网格,2552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全域化排查问题、在线报事、线上交办、限期整改,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常态化。”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各相关部门、县(市、区)、镇(街道)、基层网格员均可通过平台查看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掌握整改情况。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平台实时提醒、催办和督办。
平台自建立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70余万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48件,处罚2.2亿元,移送刑事案件46起,刑事拘留 人,行政、刑事打击力度居浙江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严环境执法城市”
在嘉兴,还有“红黄绿”三色码盯牢企业环保,实现高效精准监管。
“你公司废气排放口发生超标……”日前,嘉兴卫星化学环境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看到环保“e企管”应用跳出的监管预警信息后,立即向焚烧炉车间进行核实。确认车间当天正在停车检修,只是因炉内含氧量折算问题,导致废气浓度显示超标后,他第一时间在系统上进行了标记反馈。“如果废气排放时均值当日被记录累计超标3次,企业环保码就会变为黄色;6个月内超标率大于5%或者严重超标被督办,企业环保码则直接变为红色。”他介绍。
绿码无事不扰,黄码加强监管,红码重点管控……环保“e企管”平台从污染排放、执法监管、公众监督、环境安全等4个维度制定赋码规则,对企业环境健康水平实施分色分级管控,实现企业环境问题实时提醒、帮扶整改,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精准执法,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
“‘e企管’应用可实时采集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行政执法、环境安全、排污许可等近20类数据,实现一码统管。”嘉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734家企业赋码运行,覆盖全市99%以上排污量的企业。
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不止步,探索不停歇,越来越多的“嘉兴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开花结果。
这几天,在位于桐乡市崇福镇的浙江同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一边加紧生产赶制订单,一边加快产线升级改造。今年年初,利用排污权抵押的贷款,企业对7条染整生产线开始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完工的3条生产线,平均节水20%以上,生产效率更提升约15%。
企业转型提升发展的背后,是一项嘉兴在全国首创的环境保护制度正在发挥效用。2007年11月,嘉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启以经济手段治理污染的“嘉兴模式”。2008年,嘉兴排污权抵押贷款产品,将排污权作为抵押品,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推进了排污权交易的深入开展。截至今年5月底,嘉兴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累计金额达26.65亿元,约占全省22%,排污权交易量位列全省第一。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嘉兴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绿色发展动能。
走进海宁袁花镇长啸村占地71亩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养殖基地,一阵特有的菌菇味儿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刚冒出头的秀珍菇。菌棚顶上,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
2013年前,长啸村是生猪散养大村,养殖污染严重。长啸村将袁花镇特色产业光伏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与晶科能源携手打造了全国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5MW,一年可以发电550万千瓦时,一年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收入590多万元,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该村还将“光伏—秀珍菇”产业融入科普、旅游、研学,走出了一条“零碳”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到2020年,全市光伏项目累计并网270万千瓦,占全省光伏装机总量的17.8%,装机容量较2015年增长3.32倍,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工程目标任务,家庭屋顶光伏累计并网位居全省第二。
成功纳入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浙能嘉兴1号、华能嘉兴2号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海盐县成为全国南方首个核能供暖城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嘉兴市大力推动能源结构性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不仅如此,海宁还于近日在全省率先发布村(社区)“低碳指数”,聚焦村(社区)低碳建设中的重点领域,涵盖经济、宣教、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碳汇等八方面,通过量化指标,让各地的低碳建设更有方向、效率更高、可操作性更强。
下一步,嘉兴将全面加快经济低碳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深入推进建筑、交通低碳转型,让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