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迎来一周年之际,在商道融绿主办,亚洲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AIGCC)联合主办的2022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夏季峰会上,相关专家就如何推动价格机制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金融从哪些方面助力低碳转型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价值共识到价格发现
“在责任投资、低碳减排等领域,目前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但在将这一价值共识落实到微观主体的行为指标与行为逻辑上时,却时常存在杂乱无序,甚至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China SIF名誉理事长王忠民认为,当一个市场足够大,就会引起数据积累以及产业间共振,形成不同行为主体的群体效应。大市场的系统性功能有利于推进社会共识的高效形成。在大市场中,如果每个微观主体的行为方向一致,就能汇聚成宏大的力量,反之则市场越大,矛盾冲突越大,从而产生抵消甚至产生负面效果,这个时候大市场就会发生紊乱的系统性作用。
王忠民表示,近几年,我们常在低碳减排领域听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合成谬误指在所有主体都给出自己的行为标的、参数及量化指标,合成绿色低碳宏观目标时,结果却并不是所有数量的加和,甚至可能出现负面情况。分解谬误是指我们在建筑、交通、煤炭、电力等重大领域中,将“3060”目标分解成低碳减排的各项任务,最后可能发生发电量不足,或煤发电不能被风、光、水等其他发电形式所替补的情况,则会产生更大影响,引起社会紊乱。
“在高碳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中,由于主体在过程中要付出成本,因此会自觉在成本端口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价格发现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减排,带来微观主体的宏观目标一致。”王忠民指出,达成碳中和并非一朝一夕,在实践过程中随时间推进逐渐减排,每个微观主体(如各城市、产业等)的减排行为根据价格进行持续调整变化,价格机制最终会使得所有微观主体在交易中达成碳排放平衡、达峰、中和的宏观目标。
因此,他建议,应建立完善有效的价格体系和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这样碳排放权交易投资可以获得正向回报,就能吸引更多的流动性收入与存量资产投入,促进责任投资与总收益目标的实现。
从三方面促进低碳转型
“金融的优势,就是把资源在跨时空之内做优化配置。从社会合作的角度来看,金融可以通过提供一套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促成社会的合作,使经济社会按激励约束机制牵引的方向调整,最终实现资源跨时空的调整。因此,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金融可以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
具体来说,金融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我国低碳转型。
第一个层面,在碳减排、碳吸收沉降的领域,涉及大量投资,金融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金融通过更好的定价机制、更好的资源整合、更好的风险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增加减碳方面的投资,促进碳减排、碳吸收和沉降等技术和行业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金融可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提供更好更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适度减少甚至抑制一些高碳行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首先,央行设立了两个跟减碳相关的政策工具,即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其次,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了大量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等,给绿色行业提供更多便利和实惠。最后就是最近比较活跃的ESG投资,通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行为推动被投机构的绿色转型。
第三个层面,金融在碳交易领域也可以做一些探索。陈道富认为,通过碳配额约束市场主体往低碳方向转型,最好能做好两点。首先,通过碳配额这种约束产生的收益能够专门用到碳减排或碳吸收沉降的活动中,使之真正在为“双碳”目标服务。其次,完善碳的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可以为优化碳的配额管理和投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