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今年7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突破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黄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全面通水以来,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目前,中线工程供水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河北两省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新提升。
通过长期持续加强水源区水质安全保护,有效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丹江口水库和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供水水质一直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及以上;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11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沧州、衡水、邯郸等地区,500多万居民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水利部的数据还显示,南水北调使得生态效益显著发挥。中线一期工程通过向沿线50多条河流湖泊生态补水,串联起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
截至7月22日,已累计生态补水超过89亿立方米,受水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
目前,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连续两年回升,浅层地下水总体达到采补平衡。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造了新的纪录;永定河实现了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河北省统筹南水、黄河水和水库水,向白洋淀生态补水,淀区面积由补水前的17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250平方公里左右,有“华北之肾”美誉的生态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此外,中线一期工程贯穿京津冀豫,形成了水系互联、互通、共济的供水格局,有力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沿线受水区置换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环境争水的局面得到缓解,沿线地区农田灌溉保证率,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