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环境规划院容冰、储成君:在历史陈迹中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2-08-17 15:27:02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世界趋势和人民意愿,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坚持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同时,也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深入学习、研讨解读。在阅读马伯庸所著《显微镜下的大明》后,感受到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对发展和保护之间关系的探寻。

明朝万历年间,徽州府婺源县官绅与村民因石灰开采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启了一场百年之久的“保龙禁灰”拉锯战。在这场“保龙”运动中,婺源县官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在万历三十二年发布的《保龙公告》中,将大片范围划入婺源龙脉保护区,不许任何人入山开伐;将部分山岭划为开发区,可用作开窑烧灰,同时明确奖惩措施,将禁止挖凿取石、起窑烧灰的责任落实到户。这些政策措施与我国现代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十分相似,初步体现了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分区管控、强化责任落实的精准治理理念。

然而,明朝后期官府征税规模日益扩大,禁止开窑烧灰的政策使婺源县官府财税收入和居民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万历三十四年,村民和灰户因生计问题开始暗中开凿烧灰。虽然官府继续制定更为严厉的“保龙方案”,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界碑明确保护区边界,对旧立灰窑一户一窑一地全部登记在册,开展专项治理运动,拉条挂账对灰窑进行推土填埋,建立群众互相监督举报制度、实施奖惩机制等,表面上肃清了县域大大小小的石灰矿窑,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婺源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保龙方案”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空中楼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这其实就是舍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缘木求鱼”,必将难以为继。

进入新中国,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对客观规律深刻思考、对自身奋斗总结升华,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国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等“两山”转化模式,树立了一批实践案例和先进典型,对其他地方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婺源县明清时期旷日持久的“保龙禁灰”运动可以看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政策措施自古就有迹可循,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深刻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打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悖的思维束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