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浙江如何深入推进“双碳”工作?

发布时间:2022-09-12 17:16:1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部分领域和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在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新征程中,形成引领性、开创性的多跨降碳模式,助推高质量达峰。

为此,浙江近年来建立了省级统筹、三级联动、条块结合、高效协同的体系化推进机制,立足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和居民生活四个维度,设好了“4+6+1”“双碳”变革跑道,谋好了“1+N+X”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率先发布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上线了“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启动实施了2批16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各地创新实践、试点探索积极踊跃,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推进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双碳数智平台上线运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好了坚实一步。

但由于浙江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小、能源资源禀赋较差,而民营经济发达、生态优势明显,同时承担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战略任务。要统筹处理好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浙江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再之,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双碳”工作系统集成还很不够,其标准、政策体系和准入、监测、监管的工作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并且部分地方工作积极性不高,仍然停留在传统治理的框框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针对浙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建议可以把“双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深入研究浙江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模式。具体可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摒弃被动思维,把握深刻意义,打赢双碳目标这场主动仗

一是坚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持续高温天气正带来诸多危害。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更要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通过系统学习,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把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二是不断提高“双碳”工作的主动性。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但“双碳”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深入思考、主动谋划,具体到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则要对标对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围绕“努力打造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撬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高地”,进一步学思践悟,创新探索,推动构建降碳、减污、扩绿、惠民的整体智治体系,在“双碳”行动中提交“重要窗口”的优异答卷,体现“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

二、提高战略思维,树立大局意识,走好绿色发展这条变革路

一是走好发展和减排的协同之路。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发展与减排的关系逐渐由对立走向协同,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强化源头防控,把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升级作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根本途径,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走好整体和局部的平衡之路。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树立辩证系统观念,观大局、谋大事。减污降碳整体部署中,充分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落在浙江11个设区市,要充分考虑其资源禀赋、产业分工、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选择适合的路径模式,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治理。

三是走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共赢之路。“双碳”工作必须以渐进的量变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质变,既要立足长远画框定规,又要结合实际久久为功。在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系统谋划和部署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体战略和实施路线图的框架下,细化领域减污降碳实践路径和阶段目标,实施“十四五”“十五五”分步走,持续增强传统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的协调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四是走好政府和市场的合作之路。市场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碳减排成本,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政府要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碳汇交易系统、强化绿色金融对碳减排的支持等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也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好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双碳”合作之路。

三、提升创新思维,全面纵深推进,建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注重机制创新。建立碳排放准入制度,探索构建与减污降碳目标相适应的分区管控体系。建立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形成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在线监测等数据支撑清单编制的工作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机制和一体化监管制度,按季发布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试点。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元激励机制,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政策支持。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优化协同路径。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设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和管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装备,首发一批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科技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统筹水、气、固废、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传统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三是突出数字赋能,探索模式创新。开发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建设减污降碳“一本账”“一体考”“一链管”“一体配置”“一体决策”和“一键达”。依托优质良好生态系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化关联分析与融合,开展生态良好型、高碳工业型、数字经济型等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区域示范。到2025年,打造20个创新城市、50个创新园区、200个标杆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