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沟变成生态湿地,污泥塘里白鹤嬉戏,河堤岸穿上绿衣,东辽河鱼翔浅底。
东辽河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样做到的?
督察整改“谋”变化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重点流域之一,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的东辽河,流经四平市、公主岭市,绵延321公里,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吉林省重要工业基地。
“五十年代淘米做饭,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东辽河沿岸群众用这样的顺口溜描述流域水质恶化的状况和过程。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东辽河水质严重下降。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提出东辽河流域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8年初,东辽河6个国考断面均为劣Ⅴ类。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辽河流域治理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吉林省将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政治大考,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在治本清源上下功夫,打好流域治理工作“组合拳”,全力推动督察问题整改落实。
吉林省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成立东辽河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组,并组建辽河办等专门机构。
一场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域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共治东辽河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吉林省在辽河流域共规划195个项目,总投资189.9亿元,集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全面开展水生态修复,强力实施水资源保护,东辽河水环境质量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
“2022年1月—6月,辽河流域12个国考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75%,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天华说。
东辽河让沿岸的经济、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治本清源“显”变化
“进水氨氮24.65 mg/L,进水总氮38.75 mg/L,进水总磷1.78 mg/L。”
“出水氨氮1.26 mg/L,出水总氮8.55 mg/L,出水总磷0.10 mg/L。”
在中核辽源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该厂按照国家一级A标准处理污水的数据情况。
2019年,这座承担全市污水“净化器”作用的工厂进行提标扩建。“提标扩建后,我们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每日16万吨,有效解决了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中核辽源污水处理厂厂长徐志新说,处理能力加强的同时,处理标准也提高了。
徐志新告诉记者,目前,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流入东辽河的水,已经达到了Ⅳ类水质标准。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了,但是怎么保证污水能快速、安全地输送到这里?截污干管迁建这个难题,摆在了辽源市的面前。
截污干管迁建工程,就是把原来河底下的管线,全部改迁到岸上。顶管技术难度大、管线迁移量大、百姓居所离岸近、征拆任务重……此项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睡觉也得干啊!从市委书记到工程负责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辽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说起这个工程,激情澎湃。
凭着“不睡觉也得干”的韧劲,辽源市截污干管迁建工程在经过 16个月的夜以继日后,11.38 公里管线全线贯通,流域内黑臭水体终于“顺流直下”。
城市污水得到“高标准”处理后排放,相对薄弱的乡镇污水处理也得到足够重视。
为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能力,位于东辽河下游的公主岭市,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其中,在公主岭市怀德污水处理厂,能够实现实时监控5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情况,操作平台拥有全自动运行功能,节省人员值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吉林省在东辽河流域治理中,共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座、铺设污水管网436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35个,污染减排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福祉“看”变化
仲夏傍晚,几艘画舫船缓缓地穿梭于荷花点点的吉林省四平市南湖公园中,呈现出一幅“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精美画卷。沿岸高楼林立,华灯璀璨,一个秀美英雄城尽收眼底,远处不时能看见低飞的水鸟,市民纷纷在这里打卡拍照。
“四平市实行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人大种树政协治水’协同治理机制,创建了‘三三五八’辽河治污模式,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四平市辽河办常务副主任赵云鹏说,“十三五”时期,共建成62个项目,“十四五”谋划实施50个项目,加快补齐流域治理短板,积极打造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典范。
从双辽到梨树,从铁东到铁西,河湖岸边,绿水长廊建设如火如荼,长空梳洗旧颜,长河再披“绿裳”。四平市从全国水质排名的“黑名单”跻身如今的“白名单”。
在距离四平市区20多公里的梨树县,市民享受着生态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原来这里就是臭泥塘,现在你看荷花、黑天鹅一样都不少。”在梨树县南河公园散步的市民张先生说,这里晚上还有音乐喷泉、小吃一条街,很是热闹。
放眼望去,如今的南河公园水面宽阔,波光粼粼。“臭泥塘”里的“活”水是怎么增多的呢?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梨树县分局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中水再利用。梨树县污水处理厂每日产生的中水,其中30%被用于园林绿化。这些中水通过排污管线注入当地的公园,形成湿地。其中,最大的南河公园,污水处理厂每日向其排放7000吨中水。
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被“废物再利用”,市民也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身边环境变美的幸福。
2019年,在国家地表水考核中,四平市断面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连续4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被确定为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全域消除劣Ⅴ类水体;2021年,10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0%。
绿色效益“谈”变化
“实在抱歉,中午客人太多,招呼不周。”在辽河源镇安北村,辽河源头风景区附近经营一家农家院的王大姐招呼着记者,手里还端着客人点的饭菜。
王大姐介绍,农家院去年收入在十几万左右,生意这样红火还要得益于来辽河源头旅游的人逐渐增多。
要知道,这里在几年前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村落,伴随着辽源市东辽河流域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辽河源头满目翠绿,成为休闲旅游地,农家小院应运而生。
“那些因退耕还林失去土地的村民,现在集中在这里经营东北特色农家院,由吃‘农业饭’变成了吃‘生态饭’。”辽源市生态环境局东辽县分局局长王文鹏介绍说。
在东辽河沿岸,绿水青山正在流金淌银。
“百万亩造林工程”为东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发挥着作用。截至目前,辽源市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共完成投资16.91亿元,造林55.36万亩,建设人工湿地14万平方米,治理裸露山体209处,全市水源地周边、城市出口、河道两侧、公路沿线和乡村的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如今,辽源市不仅涵养林成片生长,林子里蛇虫鸟兔逐渐增多,还带动着柞蚕养殖、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让更多农民增收,这片“绿色银行”正在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
以东辽县为例,东辽县建成的4万亩柞蚕场,五年后每40亩地就可投放2公斤柞蚕卵,两个月时间里,便可采收柞蚕茧约1000公斤。按2021年柞蚕茧每公斤50元的价格计算,可卖到5万元,折算下来,一亩地放养柞蚕就可有约1200元的经济收入。
还有一笔账,根据实际调查实验,每五年养蚕的柞树需要砍伐更新一次,东辽县柞蚕场每年更新产生的柞树枝条又可增加480万元收入。
“治理一条河,秀美几座城”一条河已经改变了沿岸居民的生活。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