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当前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哪些难点?如何破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有答案

发布时间:2022-09-16 21:22:2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9月1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举办生态环境核算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专题学术研讨会,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理论、方法、政策应用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研究员李俊生分享了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思考。

李俊生表示,我国提出的“生态产品”与国外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比较接近。记者查阅资料获悉,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生态产品定义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了具体要求。李俊生认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当前还存在一定的难点与挑战。

一是缺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统一标准。我国存在指标参数区域差异和多种方法体系,核算结果也不尽相同。

二是缺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熟模式。各地虽然都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但目前仍停留在“点”上,普及有难度。

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滞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缺少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其实现机理仍难以说清。

四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解认识不深。没有把生态产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机结合,没有平衡好生态产品的公共性和经营性,过分强调经营属性。

五是生态产品的管理机制仍缺乏统筹。生态产品的监管和开发利用分属自然资源、林草、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发改等部门,需要进一步统筹。

六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较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活力不足。生态资源产权尚不明晰,生态产品的家底还未摸清。

李俊生介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有空间保护模式、生态修复模式、特色农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模式、产权交易模式、绿色金融模式、生态补偿模式。目前,一些地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比如,上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在浙江省丽水市实现了综合应用。江西省资溪县则在绿色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开展“森林赎买抵押贷款”,截至2021年12月,资溪县森林赎买9.6万亩,已完成贷款发放1.47亿元。

在总结这些地方经验时,李俊生发现了一些共性。比如,注重科技力量支撑,均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紧密合作,通过技术力量支撑当地绿色产业发展;注重制度体系建设,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产品制度体系,形成了针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政策制度要求;注重品牌打造宣传,均围绕区域特色建立了区域公共品牌,并通过多渠道、多层面进行宣传。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