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2-12-26 19:42:05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韩文龙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宴宇翔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外部国际环境的持续动荡,为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尽快使经济发展回归合理增长区间。此次会议特别强调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始终围绕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方向,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大基本目标。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目前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紧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加快实现新发展格局为战略要点,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并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中国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不足,内部需求挖掘不足和外部需求受世界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等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可以逐步解决以上矛盾和问题。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与外生超预期冲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之举便是“稳增长”。稳增长就是稳就业,稳就业就是稳民生。要实现经济稳增长,就必然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潜力,实现以内促外,以改革促进开放的效果。将扩大内需战略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形成驱动“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合力,再通过内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带动外贸经济的茁壮健康发展。

积极拓展内需市场主要通过两大路径来实现。一方面要通过增强市场信心以激发投资与消费需求,从产业链到供应链全端拓展内需需求,包括提高供给质量、完善流通体系、解放消费需求和创新消费方式等手段。另一方面则是要稳定并扩大就业以保障居民收入,不断保障居民收入水平能够实现稳步增长,从而让人民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消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年来的发展充分说明,只有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才能增强市场竞争活力与实现经济更好发展。从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拥有一个强大可靠稳定的制造业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核心所在。

因此,要不断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水平,提高制造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水平与分工地位,着力构建独立自主稳定可靠的技术体系。除此之外,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有力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而提高服务业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则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实现更为充分和更高水平的就业。这都将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奠定良好基础。

客观来说,当下全球经济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的不稳定期。这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但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如果能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充分挖掘内需市场潜力,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国将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领导者和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发动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