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在“双碳”目标愿景下,现有科学技术储备尚不能满足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发展的需求,据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双碳”人才需求量将达到百万规模,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可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管好碳排放,事关企业的“钱袋子”,不仅有助于企业节能减排,还可通过盘活碳资产实现增值保值,让企业获益。放眼国际,有的国家能源集团已将电力、化工、煤炭、运输等板块纳入碳排放管理范畴,涉及数百亿元碳资产,数据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真金白银的损失。而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既可以服务于政府部门制定气候变化政策、开展相关项目研究,也可以从事碳减排、碳交易等碳资产管理工作,对于管好碳排放十分重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个专业对学生在环境、法律、金融、化工等领域的知识储备要求也比较高,多学科交叉、通专融合是突出特点。攻读这个专业,大一是打基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大类课程。大二至大四是专业强化阶段,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碳转化与合成原理、碳捕集原理与技术、碳监测与核算等核心课程。
我们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成长为“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设置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创新贯通培养模式,为美丽中国培育更多“双碳”先锋。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