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环境问题是“疾病”,存在环保隐患的地方排污企业是“患者”,那么“环境医院”则是组建一站式的环境综合服务平台,为环境中的“疑难杂症”做体检、开药方……由青岛市环科院联合中国环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环境咨询、治理、监测等多家单位共同申报的“青岛环境医院”平台将于六月五日环境日之际正式上线运行,立足青岛、放眼山东、辐射全国,为环保产业提供一揽子合作、全流程服务。
为生态环境而设的“全科医院”
这是岛城首家以全民享有生态环境优质服务为宗旨的“全科医院”,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环境服务的信息化平台。“环境医院”,顾名思义,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通过解决环境中不同要素的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根据此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在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分别建设1-2家“环境医院”,提升区域产业服务能力。根据试点要求,青岛市环科院工作人员,以“作风能力提升年”为抓手,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为宗旨,广泛搜集近年来国内多家“环境医院”应用案例,邀请首批21家成员单位召开座谈会,探索出一条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导下、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公立环境医院”运转模式。
为生态环境保护搭建一座“防火墙”
“青岛环境医院”的议事决策机构包含负责院务发展决策的成员单位理事会和负责专业决策的专家委员会。医院搭建 “1+4+8+6”的组织架构,即1个综合服务平台,4个常设机构,8个专科和6个技术中心。1个综合服务平台即以平台思维建设和发展环境医院;4个常设机构为办公室、分诊处、项目管理处和事业发展处,分别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维护和发展;8个专科分别为环境政策咨询科、应对气候变化科、大气环境治理科、水环境治理科、土壤和地下水治理科、生态保护科(含农村环境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科,全面涵盖现阶段环境管理涉及的各要素,遇到不同的环境问题时,登录“青岛环境医院”官网或者“青岛环境医院”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到相应的专科“就诊”了。6个中心包括环境监测中心、大数据中心、体检中心、技术装备中心、绿色金融中心和法务咨询中心,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金融和法律问题,相信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以8大专科、6大技术中心为依托,“青岛环境医院”能够给出精准的环境体检、可靠的环境咨询意见以及高性价比的环境治理方案。
针对政府、企业、公众多样的环境治理服务需求,以及面临的环保难题,“青岛环境医院”推行“互联网+”线上运营和实体医院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日常问诊和定期公益问诊两种方式,采取项目专员全程跟踪项目管理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环保服务。环保企业可通过线上网站和小程序,进行日常问诊,由10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线上诊疗“智库”,进行线上初诊,并根据复杂程度划分划分为简单类、一般类和复杂类三类,简单类项目以线上服务方式为主,一般类项目医院提供线上初诊,形成初步治理方案后配合现场问诊协助咨询对象解决环境问题,复杂类项目由专家线上联合会诊后,结合现场踏勘、大数据诊断等结果,开展现场问诊,形成初步治理方案,经方案比选,确定实施单位,进行深度治理。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验收及跟踪评估,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评。依据验收结果对成员单位打分评议,尝试末位淘汰制。
同时,“青岛环境医院”还提供公益“问诊”,针对重点排污单位和环境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亟需帮扶的企业,定期开展公益“体检”,识别问题,有的放矢,以点带面,提高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探索环境服务新模式
青岛市环保产业蓬勃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山东省着力打造的三大环保产业集聚区之一。“青岛环境医院”立足青岛、放眼山东、辐射全国,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公益特色和海洋特色,凸显专家优势和数据优势,实施项目专员制,不断探索优化环境医院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及实施保障,建成一家组织架构完善、流程管理有序、产品服务丰富、保障措施有力的全国知名公立“环境医院”。
青岛市环科院专家郑秀苹表示“青岛环境医院”将创新“互联网+”与实体医院结合的运营模式,创建服务品牌,汇聚环保产业力量,积极探索环保发展新路径,成为引领环保行业提档升级的一面旗帜。
当您遇到生态环境中的“疑难杂症”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可登录 “青岛环境医院”官方网站:http://www.qdeh.com.cn/#/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青岛环境医院”,从达标方案良方到治理专家,这里全部配齐。有了“青岛环境医院”的助力,相信青岛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生机盎然。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