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

发布时间:2023-04-13 07:30:32   来源:人民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基础研究是科学知识实际应用的源头活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建立于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之上。基础研究好比是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为其高高耸立奠定基础。由此扩展开来,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其蕴含的哲理具有普遍启发意义。

回顾新时代十年来,很多领域都展现出这样一个鲜明特色:一开始就注重打好基础,做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基础性工作,基础筑牢之后的正向效应逐步表现出来,经过时间累积最终汇聚成明显的治理成效。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正因为“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才有了“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正因为“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才有了“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比如加强党的建设,正因为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警醒和清醒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才有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是要从基础做起、从根本抓起。

打牢地基,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无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很多事业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以看得见长远、耐得住寂寞的定力踏踏实实打基础、做铺垫。大厦矗立,雄伟壮观,这是显功;地基牢固,深埋地下,斯为潜功。如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显功轻潜功、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就不能打牢地基,那么所谓大厦就只能是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只有保持足够定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才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从打基础入手推动事业发展。

“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地基是大厦的基础,大厦是地基的结果。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谋划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干在当下,才能摒弃浮躁,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树高千尺唯根深。繁花满树、枝繁叶茂,最终是因为根深蒂固。以甘坐冷板凳、甘吃清苦饭的耐心和定力扎下根去,甘做“栽树人”“挖井人”“拓荒人”,善于做基础性、铺垫性工作,那么在筑牢坚实地基之后,事业大厦也将会一砖一瓦牢固地矗立起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