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汶上县分局,有这样一支默默奉献的队伍——
他们没有环保执法人员新配发的制服、领章和帽徽,没有正式编制和较高的劳动报酬,但是他们却始终坚守着工作岗位,承担着任务职责。
无论是寒冬腊月、三伏酷暑,还是华灯初上、夜晚凌晨,他们跟随执法人员出现在环境监督的一线现场,协助执法人员开展工作,哪里出现了环境问题,哪里就闪现他们的身影。
他们曾经是一名军人,在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活中奉献了青春,书写“辉煌军营里,人生豪迈我当兵”。
如今,他们是脱下军营绿的战士,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战线上光荣的军人公益岗,退役不褪色,续写忠诚担当,在新的岗位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坚定执着,环境监测的真干将
郗泽华是一名退役老兵,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认真做好岗位赋予的任务,尽职尽责是他一贯的目标追求。
他所在的环境监控中心,是一个业务性、专业性比较强的科室。为短时间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他重新拾起了初中、高中课本,从零学起化学基础知识,慢慢地啃,细细的体会和琢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监控中心的同事虚心请教,直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时间,凭借着不服输的干劲和犟劲,硬是学会了全部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掌握了大气、水和噪声监测的相关业务知识,成为了监控中心的业务顶梁柱。
2022年年初,汶上县分局联合县综合执法局开展了城区重点区域餐饮油烟的综合整治,对餐饮饭店开展全面排查和监测的任务落到郗泽华和监控中心的同事身上。
当别人下班回家同家人共进晚餐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当别人躺在沙发上尽享生活之乐的时候,他们却爬上高高的饭店的屋顶,顶风冒雪、不顾危险,拖拽着沉重的监测仪器,严谨细致的等待监测数据的闪现,给商户一个信服的答案。监测完毕,有些商户看到了他们的辛苦,极力留下他们吃饭,他们婉言谢绝,整理好仪器设备,奔赴下一个监测现场。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郗泽华配合县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同事圆满完成了市生态环境局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整治监测任务。他们为群众服务、心系百姓民生的举动,每一家商户和百姓都看在的眼里,记在了心里。这些商户和百姓或许不知道郗泽华和他的同事的名字,但知道他们是生态环保人,是环境执法监测人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郗泽华和同事们每年对全县地表水、城市饮用水、噪声及大气等环境要素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对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废气重点排放企业、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企业实时监控,时刻掌握县域环境质量状况,圆满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其中,完成牛庄闸国控断面水质监测54次,重点排污单位应急监测28次,餐饮油烟监测240家次。
细致严谨,环评辐射科的好帮手
徐恩波是2017年安置的退役军人专项公益岗,负责环评档案管理和配合辐射科专业人员对全县的辐射源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什么豪言壮语却凭借着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为了科里的业务好帮手、工作的多面手。
对待哪一项工作他都能做到细致严谨、一丝不苟。从2017年开始至今,他整理了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书1000多本,建设项目验收400多本,建立健全了环评档案数据库。每一份环评档案他都认真仔细去归档打理,及时入柜并编制档案目录电子版本,各种环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井井有条。他的工作成果,恰是他笃实好学、足履实地,战斗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线上的价值体现。
刚到环保战线,对于辐射安全的督导检查,他还是个门外汉。为了快速摆脱辐射安全管理“门外汉”的自我定位,他从积累辐射安全管理知识入手,在积极配合辐射科的同事对县辖区内放射装置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学习辐射安全隐患实例、问题整改措施,在完成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平台上报工作之余,通过各类信息渠道汲取辐射安全管理行业知识,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徐恩波服从局党组安排,到西城社区参与下沉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分工要求,他对小区两栋楼84户居民进行信息排查和登记,每户张贴网格员联系卡,建立了单元楼微信群。热心接听居民拨打过来的咨询电话,并逐一耐心细致解答。在工作期间,配合医护人员上门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进行核酸检测,得到了社区和居民的称赞、表扬。
岁月有涯情无限,此生无悔曾为兵。郗泽华、徐恩波他们曾是军营优秀的战士,现在他们是一名合格的环保卫士,从“军营绿”到“生态蓝”,磨砺百千炼成钢,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战场上依然处处闪耀着军人的风格。
汶上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说,分配到县生态环境局的退伍公益岗人员有20多个人,郗泽华、徐恩波是他们当中优秀的代表,被评为全县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爱岗敬业标兵”。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担当着为、无私奉献,积极投身汶上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所有生态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学习的好榜样。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